close

泛池發生原因及解決方法:

  從研究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水中溶氧量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增減。一般在夏天由於水溫升高、蒸發快,再加上魚蝦代謝率增加,造成水中溶氧量較少;反之,冬天水溫較低、魚蝦代謝率降低,故水中溶氧量較高。如果水中溶氧量降低到某一限度以下時,即會影響到
魚類的生長,我們稱為臨界水溶氧(limiting oxygen level),此時魚類並不會死亡,但若水中溶氧繼續降低到不能滿足魚類生理上最低需要時,則往往因室息而導致死亡,我們稱為致死水溶氧(oxygen threshold),致死水溶氧依魚蝦種類、環境、水溫等等因素而異,如草蝦致死水溶氧為0.3cc/l,淡水長臂大蝦之致死水溶氧平均為1.5ppm,通常稚蝦致死水溶氧比成蝦為低。當水中溶氧減少到一定程度時,魚類會感到呼吸困難而游到池表層,將口伸出水面吞取空氣,這種現象即所謂的浮頭。一般說來,魚類在黎明時最易浮頭,不過通常沒有什麼危險性,因為天一亮,水生植物就開始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溶在水中,此為水中溶氧最主要的來源,但是在夜間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仍需進行呼吸而消耗氧氣,如此水中溶氧逐漸降低,到天亮前水中的溶氧量必然降至最低限度,這就是為什麼魚類浮頭的現象多發生在清早日出之前的緣故。如果魚池在上半夜或半夜後魚就開始浮頭,這表示池中嚴重缺氧,此時若不及時搶救,會造成養殖魚類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這種現象稱為泛池。泛池發生的季節通常在7~9月間,天氣悶熱、氣溫上升、氣壓下降或大雷驟雨情況下,最易在半夜發生,此時全池的魚多狂奔衝撞、橫臥水面,奄奄一息。由於此時魚類肚皮朝上,故又稱為泛白,如不急救,有引起全池魚類死亡的危險。

  一般防治方法:

(1)適度投餵:
  在養殖前,應經由實驗測出其進食量為標準(以佔體重百分比表示),通常稚魚進食率大,因為其代謝快且成長快速,而成魚則進食量較小,成長較緩。當水溫過低時,魚類攝食行為降低,此時應該減少投餵量,以避免飼料的浪費;而當天氣悶熱,水溫過高時,也應該減少投餵量,避免過剩餌料沉積在池底,因腐敗分解消耗氧氣乃產生具毒性的硫化氫(H2S)。

(2)適當的蓄養密度:
  在養殖之初應考慮到放養密度,以免因過度擁擠使養殖物產生壓迫(stress),造成魚長不大的現象,及減弱其對疾病的抵抗力,且使池中溶氧不足。

(3)曬池:
  冬天曬池時應把池中水全部放掉,並將泥土翻鬆,除去適量的池底污泥,以免使水質惡化。同時施放生石灰,藉以除去細菌及雜魚。

(4)換水:
  遇到魚類集體浮頭時,應立刻使用水車打氣或注入大量新水來增加水中溶氧。

(5)添加H2O2:可增加水中溶氧,但其對魚類也會造成損害,使用時應特別謹慎。


二、除草劑及殺蟲劑、抗生素濫用
  近年來由於養殖業發展迅速,魚類疾病也隨著增加,有不少養殖戶為了預防疾病發生,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也有些為了除去池中雜魚及雜草,大量使用除草劑及殺蟲劑,這些固然有部分效果,但往往有下列幾種不良的後果:1.藥物昂貴,不合養殖經濟利潤。2.容易產生抗藥性細菌。3.可能由於用量的不適,使植物性浮游生物及動物性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污染水質。4.減少池中初級生產量。5.在循環系統中使用藥劑,會殺死生物過濾槽中的細菌及生物,而失去過濾的效果。


三、化學中毒
  近年來由於工業發達,工廠及家庭排出大量的污水,有些雖可以增加水中的養料,助長魚類天然餌料如浮游生物的繁殖,但是大部分的污水對養殖而言,具有相當的毒性,特別是化學性污水,往往可嚴重威脅到魚類的生存,或削弱魚抗病機能,引起傳染性疾病的流行。臺灣最近沿岸污染相當嚴重,造成魚貝大量死亡。據研究調查的結果,即由於工廠將大量廢水傾注到沿岸,使養殖戶蒙受重大損失。大體而言,對魚類產生毒害的化學物質有下列幾種:
(1)硫化氫(H2S):食品工廠或下水道污水往往含有硫化氫,當其含量達一定濃度時,能嚴重地毒害魚類,因為當硫化氫含量過多時,會使魚類血液失去與氧結合的能力,鐵和硫等游離物質使水中有機物質吸附,而沉到水底聚積,故冬天曬池時應將池底泥土翻動一遍,讓池底有機物充分氧化,除去H2S最好曬到龜裂為佳。
(2)酸鹼度(pH):一般養殖物所能適應水中鹼酸度約在6~8之間,過酸、過鹼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酸能侵蝕鰓組織,使組織產生凝血性壞死、粘液分泌增加、腹部充血,發炎通常pH值小於4.5時,會導致魚體死亡。酸的另外一個作用是阻止蛋白質產生變性,造成魚組織、器官失去功能;而強鹼的作用是能使鰓的分泌物發生凝結,導致魚呼吸困難而死亡(通常pH>10)。
(3)重金屬鹽類:重金屬如鉛、鋅、銅、汞、銀、鎳、鎘、錳等,在水中達到一定數量時,也能對魚產生毒害作用。根據國外文獻認為,這些重金屬離子對魚類的毒性是一種外毒,認為鰓所分泌的粘液結合成蛋白質的複合物,覆蓋在整個鰓部和體表,並充塞在鰓瓣間隙裡,使鰓絲的正常活動發生困難,阻礙了鰓組織與水的接觸面,因而不能進行氣體交換,最後發生窒息而死。
(4)含氯的水:城市的自來水經過氯化作用,這種水雖含氯量很低,但對魚也有影響。城市中用自來水飼養觀賞魚,換水時,往往發生魚類死亡,其致死原因之一是水中含有氯。


四、氣泡病
  發生氣泡病的原因有二:
  1.由於池中施放過多未經發酵的肥料所引起,這些未經發酵的肥料在池底不斷分解,消耗水中氧氣,同時釋放出硫化氫等小氣泡,魚苗誤將這些小氣泡當作浮游生物而吞入腸內,聚積多了就成一個大氣泡,使魚體上浮,失去下沉的控制力,終於力竭而死。
  2.以含過飽和狀態的溶氧或氮的用水所飼育的魚最易罹患此病,常見於金魚、鰻線等魚體上。氧氣的飽和度約超過300%,氮氣約超過130%時易患此病。此種氣體過飽和的狀態若持續下去,則在數日內魚的頭部、頰部及鰭等處就會發生氣或氣泡,並呈現眼球突出、內出血及腹部膨脹等嚴重症狀,終致死亡。其死因除鰓部的氣體阻塞外,還有代謝機能的異常。100克 左右的鰻,當氧氣飽和度為81.3~288%時,也會發生氣泡病;因此,最好不要使用多含氮氣的用水,無法去除時,可利用曝氣的方法使飽和度維持在130%以下再使用。當春末夏至之時,藻類大量繁殖對養殖池也產生了毒害,首先談到的是甲藻引起的中毒,由於甲藻死後產生甲藻素,而引起魚類中毒。甲藻是常見的單細胞浮游植物,在魚池中對魚類產生危害的甲藻,有屬雙鞭藻綱的多甲藻屬和一些種與裸甲藻屬的一些種,多甲藻為黃褐色,大量繁殖時,在陽光照射之下反映出紅棕色,有人稱此為「紅潮」,而裸甲藻則為藍綠色。多甲藻和裸甲藻都喜歡生長在含有機物多、硬度大,呈微鹼性的池塘和小型湖泊等水體中,以暖和季節較多,對環境旳改變非常敏感,如果水溫、pH值的突然改變,都會大量死亡。
  這兩種甲藻中的一些種類魚吃了不易消化,池裡繁殖多了,會引起魚類死亡,原因很可能是甲藻死後產生的甲藻素使魚中毒所致。
  防治方法:根據甲藻對水溫、pH值等環境條件突然改變,都會促使它們很快地大量死亡這一特性,當它們大量繁殖時,可及時進行換水,使池水的水溫和水質突然改變,而抑制它們的繁殖,可用0.5ppm硫酸銅全池遍灑,可有效地殺滅甲藻;另外,在沿海有因某一時期、某種生物和chzamydomonas sp.、 scendermonas sp.等之大量繁殖,而使海水變色,此種現象稱為「赤潮」,因赤潮之發生,使牡犡、真珠蛤、蜆等養殖場發生大量死亡,原因可能是:1)這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氧氣,使魚類斃死。2)這些浮游生物產生毒素使魚類死亡,目前尚無良好對策。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養殖池中螺類、蚌類存在,我們知道這兩種軟體動物不會捕食魚苗,而且是魚類、蝦類的天然餌料,但是螺、蚌類在魚池中若大量繁殖,則池水很快的變清,浮游生物數量大量減少,影響魚苗的成長。此外,螺、蚌類還是複殖吸蟲的中間寄生,例如常見的椎實螺,即是血吸蟲的中間寄生,魚不慎吃進螺,則吸蟲會進入魚體內寄生,如果人類吃到這魚的話,則會引起吸蟲病;因此,在魚池清池時應徹底消毒,消滅水體中的螺及其他蚌類,同時在施用肥料時,一定要經過充分的發酵,使各種寄生蟲卵在糞肥發酵過程中被高溫殺死,最好能使用化學肥料,因為其價格雖然較昂貴,但是其具有營養價可預期,沒有病原菌存在,易保存等好處。

 

所謂“魚浮頭”,就是當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一般1毫克/升左右),魚就會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叭咕、叭咕”地將空氣和水一起吞入口內。所謂“泛池”,就是隨著缺氧時間的延長,水中溶氧進一步下降,靠浮頭也不能滿足魚類最低供氧需要,魚類大批窒息死亡。現將判斷“魚浮頭”和搶救“泛池”的技術介紹如下: 
  1 浮頭和泛池的原因。魚類缺氧浮頭或泛池的主要原因有: 
天氣突然變化,池水溫差較大引起魚浮頭。當下雷陣雨,引起上層水溫急劇下降,下層水因溫度高而上流,上、下層水急速對流,上層水溶氧傳到下層,被下層水中還原性物質所消耗,上層水溶氧降低後得不到及時補充,以致整個魚池的含氧量迅速降低,促使魚類浮頭。 
光照不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弱,水中溶氧減少,得不到補充,導致池魚缺氧浮頭。 
水質過肥或敗壞,有機物耗氧多,若長期沒有新水注入,則引起池魚缺氧浮頭,直到泛池。 
  2 預測和觀察浮頭。在生產實際中,可以從天氣、季節、水色、魚類吃食情況等4個方面預測浮頭: 
  天氣。 “白撞雨”(炎熱的晴天下午突然遇大陣雨)和“南撞北”(南風天突然轉吹北風)天氣,均會因表層水溫迅速下降而引起浮頭。連續陰雨天,雨霧大,光照條件差,氣壓低,白天浮游植物產氧少,至夜間水中溶氧進一步下降,上半夜或午夜就可能引起浮頭。 
  季節。下雨季節,水溫高,光照度低,浮游植物產氧少,加上氣壓低,易發生浮頭。 
  水色。水質過肥,水色濃,透明度小,如遇天氣驟然變化,易發生浮頭。 
  吃食。魚體無病,但吃食突然減少,甚至發現草魚在草旁游動或嘴裡銜了草滿池游動,說明池水溶氧不足,即將發生浮頭。 

如何觀察魚類浮頭呢?觀察魚類浮頭一般在夜間巡塘時進行。魚類剛開始浮頭,俗稱起口。因夜間池塘上風處溶氧比下風處多,所以起口總是在上風處開始。其觀察辦法:一是看。用手電照池邊,看是否有小雜魚在浮頭,因它們對池水缺氧更敏感,如果發現它們都在水面,說明魚已在池中央開始浮頭。或用手電照看水面有無水花,如魚在局部水面散遊,說明已開始浮頭。二是聽。驚動池魚,如魚在上風處受驚,則表示已開始浮頭;如在下風處魚受驚有聲響,而上風處沒有聲響,說明魚還在吃食,沒有浮頭。 
  3 預防和解救措施。對於一般浮頭,只要注入新水即可控制。不正常浮頭,應及時減少或停止投飼施肥,並註入新水增氧。對嚴重浮頭或池魚出現死亡的,要及時採取搶救措施,其方法有如下5種: 
  開增氧機。一般5~10畝水面用3千瓦葉輪式增氧機,若無,應立即在池塘中頻頻擊水增氧搶救。 
  衝注新水。凡水源方便的池塘,最好沖水搶救。如用水泵沖水,應平行於水面衝出,形成較長的水流,使浮頭的魚聚集在這股溶氧較高的水流處。如在進水溝加註新水,可用木板搭在水面上跌水入池,增加溶氧。加註新水,切勿中途停水,否則,池水因停止增氧而分散到池邊,就難以使魚再集中到水流處。 
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池魚撈出,放在含氧高的池塘或外河的網箱中搶救。 
每畝用明礬3~5千克 溶水後全池潑灑,促使腐殖質沉澱。 
每畝用黃泥10千克 ,加水調成糊狀,再加8~10千克 的食鹽水溶液,拌勻後潑灑全池,使水體中懸浮的酸性物澄清。

 

 

搞好水質調節,保持適當水深 平時要隨著魚體的增長,搞好水質調節工作,適時向魚池灌注新水,逐步加深水位。一般每隔10-15天灌水一次,每次加深5 -10厘米。3月份以前,因水溫較低,魚體尚小,池水不必太深,水深保持1米 左右為宜,這樣有利於提高水溫和培肥水質。以後隨著水溫逐步回升,池水也需逐步加深。從7月份起,直到年底,水深應加深至2米 以上,保持最深水位,這樣有利於防止水溫過高,擴大魚類活動範圍。 防止魚類浮頭和泛池 精養魚池由於放養密度大,投餌、施肥量多,水中有機物和耗氧因子多,到了夏、秋高溫季節,容易發生魚類缺氧而浮頭的現象,稍有疏忽,即可能由嚴重浮頭而引起魚類窒息死亡,這種現象俗稱泛池。泛池會給生產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這樣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在夏、秋高溫季節,必須注意防止魚類浮頭和發生泛池事故。

 

◎本文為網路資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quaculture123 的頭像
    aquaculture123

    水產養殖技術的部落格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