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水產養殖 (26)
- May 20 Fri 2022 11:28
室內循環水養魚工廠介紹 (循環水系統)
- May 24 Tue 2016 18:44
池塘清理及消毒
池塘清理及消毒
鰻魚養殖的過程中,應經多次的篩選分養及換池,全程養殖應規劃不同階段的養殖池,包括鰻線馴養池、幼(小)鰻養殖池、中鰻養殖池及成鰻養成池等,為求養殖順利、避免池塘過量負荷或有機物大量堆積、防止池塘老化及病害原累積、便利作水、減少疾病發生率及病害嚴重性、減少或不用藥物、避免藥物濫用與藥物殘留、增進養殖物的衛生、有效提高活存率、增進養殖鰻健康及成長速度、降低養殖成本、增進養殖業者的休閒活力及情緒、保護食用者的安全及健康、增進國內及國際性產業競爭力等,需要打造一個具健康活力的養殖池,首要的工作在於作好池塘的整理工作。已養殖過的池塘在清池時應妥善規劃及作好相關的池塘清理及消毒工作,新闢建池塘也應作好池塘整理及消毒(包括池塘闢建、消毒及曝晒等),以創造優良的養殖池塘環境,千萬不可因新建池塘而忽略了消毒及曝晒等工作,才是成功養鰻的第一步。相關的準備工作詳述如下:
(一)清除污泥:即挖除池底污泥清洗池壁及池底
- 污泥成分包含泥土、飼料殘餌、鰻魚排泄物、藻類及浮游動植物(如水蚤) 的屍骸、死亡魚體殘骸、寄生蟲卵及微生物等。
- 污泥本身富含營養物質,分解後為寄生蟲及細菌的豐富營養來源,經過長時間的養殖(如越冬期,養殖後期),容易造成寄生蟲及細菌大量增殖。
- 含大量污泥的養殖池,如果養殖物罹病(如寄生蟲病),病害治療上會增加很多的困擾,且難以有效根除病原。其中,以曾經罹患針蟲病、粘液孢子蟲病、微孢子蟲病(凹凸病)及鰓黴病等之池塘為最,如未能有效清除池底污泥及徹底消毐池塘,疾病有再發的可能性。
- 池塘堆樍大量有機物,入春後氣候不穩定時,水質容易發生惡變,會導致鰻魚體弱,也容易罹患嚴重細菌性疾病,如愛德華氏病、赤點病、赤鰭病、弧菌病及粘液性細菌病(爛鰓病、爛尾病)等。
- 為了鰻魚健康,不要心存僥倖,應未雨綢繆從根本作起,徹底清除池底污泥,曝晒1 -2星期後翻耕底泥,底泥翻耕後再曝晒1-2星期,並任其風乾氧化,可以有效殺滅寄生蟲、蟲卵及細菌等,達到較完全的消毒目的。
- 殘留底泥中的有機物,有充沛的時間與空氣中氧氣充分作用分解,注水後藻類有充分的營養鹽可供利用,會快速增殖達到作水的目的,造成優良的養殖環境。
(二)消毒(使用藥劑時應依照獸醫師的指導處方)
- 消毒的目的存於殺死寄生蟲、寄生蟲卵、黴菌、黴菌孢子及細菌等病害病原。
- 消毒的方法和原則在於經濟和有效,即利用最少的資金人力,以不會傷害生態環境的方式,得到有效而完全的消毒,且不會造成殘留的問題。
- 應採取適當的方式,以免消毒不完全或對養殖物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清除污泥後,兩種常見的消毒方法(使用藥劑時應依照獸醫師的指導處方):(1) 漂白水消毐,曾嚴重罹病的池塘應進行漂白水消毒,進水至池底淹沒為止 (約30-50公分),每公頃使用300-600公升漂白水(12%次氯酸鈉)或100-200ppm漂白粉消毒池塘。(2)生石灰消毐,收成清池後,池底仍有少量水時,立即撤布生石灰消毒(每公頃200-500公斤,必要時可高達1000公斤),石灰並具有中和池底酸性的功能。消毒後池塘應嚗晒1-2星期(底土龜裂)後翻耕,翻耕後再嚗晒1-2星期(底土龜裂),以達到較完全的消毒目的,同時底泥中殘留有機物與氧氣作用分解,注水後大量無機鹽可供藻類增殖,達到作水的目的。須將池壁角落及隙縫以漂白水等噴灑完全,才能得到較完善的效果。
- 少數養殖戶採取的消毒法係在清除污泥、曝晒後,以本生燈徹底燒灼池底及池壁,也有相當好的效果,惟有費時及費力的缺點。
- 不可採用硫酸銅消毒法,因為硫酸銅會殘留,造成環境和魚體的傷害與負擔,進水後因硫酸銅的效應有不易作水的缺點。
- 可酌用地特松消毒法,地特松可以有效殺死土壤線蟲、絲蚯蚓及其他寄生蟲等,但無法有效殺死蟲卵,也應注意使用濃度和藥物使用後新魚放養的時間。
- 使用漂白水和生石灰的消毒法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
※使用漂白水的時機及注意事項(使用藥劑時應依照獸醫師的指導處方):
- May 24 Tue 2016 18:41
鰻魚養殖要點
鰻魚養殖要點
本文以台灣地區養殖白鰻(Anguilla japonica)為對象,至於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或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e)的養殖法,可以依照或參考白鰻養殖法,養殖經驗中,要成功養殖歐洲鰻或美洲鰻應慎選兩種鰻魚的鰻線捕撈地。台灣地區地狹人稠,適當及可用的養殖地及養殖區不多,由於工商業的蓬勃發展,養殖地需與工商業及住宅區爭地,所以可供鰻魚養殖的養殖地日益減少,並因為工業及水產養殖業會超抽地下水,導致沿海地區地層嚴重下陷。為了在有限的土地養殖大量的水產物,未來的方向會朝向機械自動化超高密度循環水養殖系統(室內),以機械管控、節省人力、減少用水及水資源再生再利用及減少動物侵入及生態影響等原則下進行有效率的養殖。但機械化的自動養殖系統詳見於各養殖期刊,本文所介紹的養鰻法仍為傳統養殖法,即在室外養殖(軟池)。討論的範圍包括病害防治、池塘整理及消毒、鰻線馴養、鰻苗養殖、大小篩選分養及成鰻養殖等。
(一)鰻魚(Anguilla japonica)的生態
白鰻生態上屬於溫水性魚類,最適合生長的水溫 20-30℃,低於15℃以下或超過30℃都會影響白鰻的活力,鰻魚養殖基本的水質條件,包括pH7.0-8.0、DO(溶氧量) 7ppm以上、亞硝酸0.05ppm、氨0.5ppm、硫化氫0.1ppm以下。
(二)鰻線馴養
- Jul 01 Wed 2015 10:26
台灣淡水養殖漁業之發展策略(下)
- Jul 01 Wed 2015 10:23
台灣淡水養殖漁業之發展策略(上)
- Jun 06 Sat 2015 16:37
草蝦養殖及管理方法(下)
草蝦養殖及管理方法(下)
肆、蝦病的預防與處理
由於本省養殖業已走向高度密集的集約養殖,而蝦的疾病也不斷的發生,常常造成嚴重的損失,在大規模的養殖企業經營方式之下就不得不特別注意與小心處理,有關蝦病的研究,尚在萌芽階段,政府為解決蝦病的發生,減少業者損失,促請學術單位與水試所成立蝦病防治中心,目的在對蝦病能做有效處理,而蝦病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於殘餌及排泄物的增多,使底質敗壞水質不好控制,養殖環境不利草蝦生長,抵抗力減弱,導致種種疾病的產生,因此,本著「預防重於治療」及「培養蝦體適當抵抗力」的原則,必須對蝦病有正確的處理措施,在未確知真正的病因,切勿亂投藥物,而對蝦病最直接的預防工作在於維持良好的水質,定期消毒,控制pH值、鹽度,改善底質,維持良好的棲息環境,杜絕病菌的繁生,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在草蝦養殖過程中,較常發現的病症與養殖現場處理方法介紹於下:(以供各位業者參考)
(一)絲藻附著症:
- Jun 06 Sat 2015 16:28
養殖業應該思考對於地球環境是否友善
養殖業應該思考對於地球環境是否友善
以今天環保、對環境友善的觀點,審視臺灣的海水養殖漁業,雖然該產業對於解決人民吃魚的問題做出重大貢獻,但無論如何它已經不合時宜,是改弦更張的時候了。歐美國家因為考量在陸地從事海水養殖,衍生土地鹽化、抽地下水調節池水鹽分濃度,導致地層下陷等等危害環境的問題,因此大力推廣沿海的箱網養殖,讓魚的排泄物、餌料殘渣直接進入海中自然分解,減少對陸地環境的衝擊。
北歐常有暴風雪破壞箱網設備,但是他們偶而演習,將魚、箱網沉入約25公尺深處,使魚習慣短時間承受較大的壓力變化,不至於造成魚群死亡,而狂風巨浪對此深度的箱網沒有影響而躲過劫難。臺灣箱網養殖主要基地在澎湖,夏季颱風導致箱網受損慘重。足夠水深的海域離岸甚遠,海流太過於湍急,進行類似的作業甚耗成本,應該更進一步研發對環境友善的養殖方式。
雖然生態保育人士屢屢提出呼籲,希望民眾多吃養殖海魚,不要吃珊瑚礁魚類,避免破壞生態,但是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單純。珊瑚礁魚類如果賣不出去,產地的漁民、居民還是繼續撈捕、食用,並無助於降低撈捕。以為多吃養殖海魚,就不會破壞生態,卻陷入以鄰為壑的深淵。如果海水養殖魚代替野生魚銷路好,更多荒廢的魚塭再重新開張,超抽地下水,將加重土地鹽化、地層下陷的問題。
通常養成1.0公斤海水魚,需要4.0公斤的其他海水魚當飼料,若大家都吃養殖魚,雖然不是直接破壞珊瑚礁魚類的生態,卻加重影響其他海域的魚類生態,因為養殖魚的飼料來自其他撈捕的漁獲。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調查,人類每從海裡撈起1.0公斤的魚類,平均會弄死丟回海裡約0.4公斤,其他無法利用的海洋生物,也就是說為了得到1.0公斤的養殖魚,需要從海洋撈取4.0公斤的飼料下雜魚,加上1.6公斤不能當飼料的其他海洋生物陪葬,所以吃海水養殖魚到底是不是比較環保,請讀者自己想想看。
- Jun 02 Tue 2015 20:55
淡水長臂大蝦養殖要點
- Jun 02 Tue 2015 20:44
草蝦養殖及管理方法(上)
草蝦養殖及管理方法(上)
壹、養蝦池的選擇及設備
(一)地 點
養蝦池的地點應選擇氣候溫和臨近海邊,易取得海水及注排水方便且不受污染之所在,且交通便利,方便蝦苗、飼料、成蝦……等的運輸,以節省管理及人工之費用。
- May 26 Tue 2015 10:48
優質文蛤的養殖技術
一、前言
文蛤(Meretrix lusoria)屬二枚貝斧足綱,俗稱粉蟯、蛤仔或蟯仔。外殼略呈三角形,腹緣鈍圓,殼皮以黃褐色為主,由於味道鮮美,一向為台灣主要養殖貝類。近10年來,文蛤養殖面積約在5000~7300公頃之間波動,產值則在6、7~11億元間變化,年產量由18000公噸增加到26000公噸 (圖1 /
),已超越牡蠣而躍居養殖貝類的首位。台灣的主要文蛤養殖地區為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其中又以彰化與雲林兩地為最多,歷年來該兩縣市之文蛤年產量約佔全台的60~90.%。
- May 07 Thu 2015 10:04
虱目魚養殖
- Apr 25 Sat 2015 19:37
優質種魚苗的辨識與生產
優質種魚苗的辨識與生產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生物技術組研究員 張賜玲
前言
台灣因氣候、人才及產業鏈的完整性,種苗生產是台灣較有競爭力的產業,尤其石斑魚類及其他具有經濟性的魚苗產業為支撐漁村經濟及從業人員的希望與信心之所在,但此項產業正面臨鄰近國家強勢的競爭,如果此項產業逐漸被取代或喪失其競爭力,整個產業及從業人員將宛如洩氣的皮球,一蹶不振,影響漁村經濟將是相當深遠。
- Apr 13 Mon 2015 13:08
水產養殖的永續經營
- Sep 11 Thu 2014 13:56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5):石斑魚浸泡式神經壞死病毒疫苗的開發與應用
出處: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研究領域:水產養殖生技
- Sep 11 Thu 2014 13:52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4):石斑魚產業優質供應鏈關鍵技術體系之現況與趨勢
出處: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研究領域:水產養殖生技
研究領域:水產養殖生技
- Sep 11 Thu 2014 13:44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3):石斑魚關鍵生物技術開發現況與趨勢
出處: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研究領域:水產養殖生技
- Sep 05 Fri 2014 09:04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2):臺灣石斑魚產業價值鏈分析
出處: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研究領域:水產養殖生技
- Aug 11 Mon 2014 15:15
堅持無藥有良心的養殖人
【本月專欄】堅持無藥有良心的養殖人
原文連結如下
http://www.gigade100.com/health/gigade.php?content_id=58
PS 若欲流覽圖片,請前往原文連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