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

病毒接種到細胞增殖時,在幾天內會導致細胞死亡,此種生物性稱之為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如果被感染的細胞不會發生細胞病變作用,病毒會繼續在細胞內生長與增殖而產出數百個新的病毒,此種生物性稱之為非細胞病變作用(non-cytopathic effect, non-CPE)。然而,病毒的複製過程不會導致細胞的死亡。病毒在複製階段的表現不是很穩定,遺傳物質核酸常發生突變,突變是病毒發展出新品系的一種方法。在持續性感染生物體內的non-CPE型病毒,可能經由突變的方式而演變成CPE型。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718521/

 

 

https://www.nics.org.tw/old_nics/magazine/16/02/16-2-7.htm

(二)病毒的鑑定
1.細胞病變效應(cytopathic effect; CPE)
病毒在細胞內增殖,引起細胞產生型態上病變,表現為細胞皺縮、變圓、出現空泡、融合、死亡和脫落。某些病毒產生特殊性CPE,普通光學倒立顯微鏡下可觀察上述細胞病變,再結合臨床表現,可做出預測性初步判斷。免疫螢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用於鑑定病毒,具有快速及特異的優點,細胞內的病毒或抗原可被螢光標記的特異性抗體呈色,在螢光顯微鏡下可見黃綠色螢光,根據所用抗體的特異性,即可正確判斷為何種病毒感染。

2.血球吸附試驗(hemadsorption test)
流感病毒和某些副粘液病毒在感染細胞後24-48小時,新合成的血球凝集素表現在細胞膜上,能吸附天竺鼠、雞等動物及人類的紅血球,而產生紅血球吸附現象。對於無細胞病變或只有輕微細胞病變之病毒,利用血球吸附現象,可以檢測病毒的存在;對於有細胞病變的病毒,亦可藉之早期偵測。

3.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y)
病毒形態與結構的觀察,可將病毒懸浮液經高度濃縮和純化後,借助磷鎢酸負染及電子顯微鏡直接觀察病毒顆粒,根據大小、形態可初步判斷病毒屬那一科。此方法對於第一時間無法利用免疫或分子生物方法進行病毒鑑定時特別重要,但是此法操作特別繁瑣,因此臨床病毒診斷已鮮少使用。

arrow
arrow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