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Instantaneous rate of growth G瞬間成長率

某單位時間(t)前後魚體重比值之自然對數值。即Gt=ln(Wt/Wo)當應用到魚群某特定年齡群全體的瞬間成長率時,則必須考慮死亡的可能影響(活存的魚成長較快)。

  • Instantaneous rate of mortality Z瞬間全死亡率

單位時間內死亡個體數佔族群的比率之自然對數值,即Zt=lnNt/No)。如果死亡的個體很快被補充回來,則族群數量不會改變。亦稱為耗損係數(coefficient of decrease)。

 

  • Instantaneous rate of natural mortality M瞬間自然死亡率

在自然死亡和漁獲死亡同時發生的條件下,魚體自然死亡個數(Dn)÷全部死亡個數(DT)×瞬間全死亡率=瞬間自然死亡率。即M=Z×Dn/DT,亦稱為自然死亡強度(force of natural mortality)。

  • Instantaneous rate of recruitmentz)瞬間補充率

在某時間間隔(一般為一年)內,魚體由於個體成長導致可能捕獲的數量增加,除以此時間內原有可捕獲的魚數。在這時間內假設魚群總量沒有改變或改變緩慢,且魚群補充量和魚群量沒有直接關聯。

  • Instantaneous rate of surplus production 瞬間剩餘生產率

等於補充率加上成長率減去自然死亡率。在一個產量保持平衡的漁業中,增加量相當於漁獲量,故剩餘生產率等於漁獲率。亦稱瞬間自然增加率instantaneous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 Maintainable yield 可維持漁獲量

對一魚群而言,不論其數量如何,只要有可持續維持的剩餘生產量,就有可維持之漁穫量。亦稱為持續漁獲量(sustainable yield)。

  • Maximum age t∞)極限年齡

某魚群所有個體在自然狀態中所能存活的年齡最大值。

  • Maximum Economic Yield MEY最大經濟獲得

把魚獲管理模式中可能獲得的魚獲量,加入成本,收入等經濟上的考量後所能獲得之最大值稱之。

  • Maximum equilibrium catch 最大平衡漁獲量

即最大持續漁獲量。

  •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 Ys最大持續漁獲量

在目前的環境條件下,可年復一年收穫的最大平均漁獲重量,以數量表示時為最大平衡漁獲數量(maximum equilibrium catch)。

 

  • Mechanical intensity of fishing 機械漁獲強度

即漁獲努力量。

  • Morphometric character 形態形質

生活於相同生態環境的同種魚類,其外部形態具有某種統計上的相似性。漁業生物學者可利用這些相似性來推論不同地點或時間的魚類樣品是否屬於同一群體。形態形質又可分為可數(meristic)形質(例如脊椎骨數、鰭條數等)及非可數(non-meristic)形質(如頭長、眼眶直徑等)兩類。

  • Natural mortality 自然死亡率

除了人為漁獲的作用外,所有造成魚群死亡的部分。包括被掠食、壽終、疾病和污染等導致之死亡的比例。

  • Net increase 淨增加量

在魚群中新增加的個數(或重量)減去由於各種形式死亡而消失之部分。Optimal Yield OY最適漁獲量經由生物、經濟、社會及政治等方面的考慮所能得到對於社會有最大貢獻的漁獲量水平稱之。在理論上尚未有一完整的架構及求解方法,僅能作為一努力的目標。

  • Orientation 定向

魚類洄游時辨別方向的本能。

Overfishing 過漁,濫捕

一般是指人類開發利用某種漁業資源的程度高於資源自我恢復之速度,導致資源日漸萎縮的一種狀態。由於判別上的指標不同,又可分別定義為補充群過漁,生物學過漁,經濟學過漁等。

  • Population dynamic 族群動力學

以數學方法描述生物群體的數量及重量變化情形的一門科學。

  • Population Parameter 族群參數

用以描述族群中一些特質的數量化指標。其估值稱為介值(Vital Statistic),後者由樣品推算而來,故有取樣上的誤差。

  • Production 生產量

(1Ivlev氏之定義:在單位時間內,魚群由於個數增加或成長增加的重量,不論其是否生存到該時段結束均稱之。亦稱淨生產量(net production或總生產量(total production)。

2)泛指漁獲量。

  • Production / biomass ratio P/B產量/生物量比值

同一魚群(或生態單位)在單位時間內增加之重量與其總重量之比值,作為探討該群體在生態上之貢獻的用途。

 

  • r- k- strategy  r- k-(選擇)策略

源於生態學理論中的邏輯曲線(logistic curve)理論。生物群體數量的瞬時變化可以dN/dt=rN(K-N/K)式表示。採取r選擇策略的魚群偏向於屬於生殖能力強、壽命較短之洄游性魚種(如沙丁魚)。採取K選擇策略者多為產卵數低、壽命較長之底棲性魚種。

  • Rate of exploitation u開發率

在特定時間往後一年中,人為漁獲數量佔魚群總數的比率。當漁獲死亡F)與自然死亡同時發生則μ= FA/Z。亦稱為漁撈係數(fishing coefficient

  • Rate of fishing F漁獲率

瞬間漁獲死亡率。

  •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自然增加率

瞬間剩餘生產率。

  • Rate of removal 去除率

一般上泛指開發率或漁獲率。

  • Rate of utilization 使用率

和開發率相似,主要差別在開發率是指全部漁獲數量佔總族群的比率,使用率是指扣除丟棄回海中的部分(一般上是由於漁政管理上規定某體型以下之小魚或某些種類不得撈捕)後的漁獲量佔全部魚群之量。

  • Recruitment 補充量

第一次加入的魚群成為漁獲作業對象之個體數。

  • Recruitment curve,reproduction curve 補充曲線

某特定階段時之子代魚群數量對親代魚群數量作圖,並且利用統計方法求得之理論曲線。

  • Rosa Lee's phenomenon 李氏現象

隨著魚體的長大,身體上各部分亦大致保持一定的比率增大。這種現象亦可反應在年齡形質之上。因此根據魚類的年輪(Annulus)半徑的大小,可以推算魚體在不同年齡的體長。漁業學者發現,在推算魚類早期的魚體大小時,所使用的魚體年齡愈大,所得結果則愈小。也就是年齡較大的魚,其推算所得之早期體長較年齡較小的魚為小(偶而有相反的現象)。一般認為先天上體型較小的魚壽命比較長可能是上述現象的原因。

  • Russell's formula 羅氏方程式

英人羅素首於1931年發表下列方程式以概括性表示魚群量的變化情形:P2P1GRZ'其中P2P1分別指魚群在t1年及t2年時之總重量,GRZ'分別為在t1t2時間內的成長量、補充量及死亡量。若P2P1則魚群保持穩定狀態。其後大部分的單種類漁業管理理論基礎均由此方程式延伸而來。

  • Scrap fish 下雜魚

漁獲物中品質較劣,不能有效利用的部分。拖網漁業中的下雜魚一般作為飼料的用途。

  • Sea ranching fishery 栽培漁業

在沿岸港灣或淺水區域,以人工方法分別從魚蝦類繁養環境改造等途徑增加漁獲量的事業。

  • Selectivity 漁具選擇性

任何漁具對於相同大小之目標漁獲物的有效性均有一適用之範圍。漁業管理工作如果是透過網具之規格大小來進行作業限制時就必須針對該漁具對於該魚群之選擇性進行研究,求出所謂選擇性曲線(selective curve)作為管理上的參考。

  • Siqmoid curve theory S-型曲線理論

魚群總重量的增加在幼年期及老年期較為平緩,中年期較陡,成英文字母"S"之形狀。針對上述過程發展為漁業管理模式者統稱之。一般上所有剩餘生產量模式的各種理論均屬於此一範疇。

 

  • Sport fishing 休閒漁業

非專業人士以運動(休閒)為目的而不是以糧食或賺錢為目的之捕魚事業(如溪釣)。

  • Standing biomass 現存生物量

某特定範圍之水體內所包含的某種類(或組合)生物全部重量又稱為現存資源量(standing crop)。在上述資源量中扣除未能加以利用(如小魚)及收穫時可能流失(如品質不佳)的部分,剩餘者就稱為現存漁獲量(standing yield)。

  • Steady state 穩定狀態

在此狀態中之魚群數量雖有少量變動,但長時間而言並無持續性的增加或減少。

  • Stock assessment 資源評估

經由某理論模式討論水產資源的變化情形,並且對於可能的漁獲量作出預測,建議適合的利用方式,作為漁政管理的依據,這種工作就稱為資源評估。

  • Success of fishing 漁獲成就

即單位努力漁獲量。

  • Surplus production Y'剩餘生產量

魚群補充量加上新增重量,減去自然死亡之損失。通常是以該年漁獲量加上魚群變動量以估算之。亦稱為自然增加量(natural increase),持續漁獲量(sustainable Yield)和平衡漁獲量(equilibrium catch)。

  • Surplus prodution model 剩餘生產量模型

相對於動態組合模型的管理方式,一些漁業學者包括格里翰(Graham),薛佛(Schaefer)及古蘭(Gulland)等採用另一種途徑建立單種類漁業管理的理論模式。方式是不管魚群內部各種複雜的生物因素的機制如何,僅經由漁獲努力量與漁獲量的統計關係探討魚群的可能反應,從而得到最大持續生產量的解答,作為管理上的依據。

  • Survival rate S殘存率

某特定時間間隔(通常以一年為單位)之後仍然活存著的魚數量,除以開始時之數量。

  • Sustainable yield 持續漁獲量

亦稱為平衡漁獲量(equilibrium catch)。

  • Tagging 標識(誌)放流

以帶有編號的標籤固定在魚體身上,再放回海中,經由回收時之時間地點或魚體狀態等,推算有關魚群生物學上的各種參數。若僅以顏料塗抹烙印或剪鰭條fin clipping)等方式打上記號者則可稱為marking

  • Thermocline 躍溫層

海水中溫度急速下降的水層稱之。

  • 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總容許魚獲量

漁業管理的策略之一。常見於國際性公海的資源管理。各漁業國經由生物、經濟、社會等方面考量決定目標魚群某年終之最大容許捕獲量,並且據此對各國分配配額。

  • Unit stock 單位魚群

漁業管理的調查工作對象。在單種類(single species)漁業中是指同一種類且生活在同一生態環境內的生物族群(population),除了世代使用相同的產卵場外且具有生態上的相似性及面對相同的漁獲作用。在多種漁業(如拖網漁業)中為了管理上的需要,亦可暫時把不同種類,但受相同的漁獲作用影響之族群視為同一單位魚群,以後在予以細分,單獨推算及管理。

  • Usable stock 可用魚群量

在魚群中可供利用的數量或重量,亦稱可收獲量(standing crop)。

  • Utilized stockutilized population V可捕獲魚群量

在特定時間存活且在未來可供捕獲的數量。

  • Virtual population 虛擬魚群

經由理論推測可供利用之魚群。

  • Vulnerability 可作業度

相當於作業度(catchability),但通常是指由於空間分布或體型狀況不同導致可被捕捉之魚群部分。

  • Year-class 年級群

於同年產卵或孵化的,魚終其一生均屬於該年出生之年級群。若魚產卵於秋季,孵化於翌年春季。通常是以孵化的年為準(但鮭魚例外)。年級群亦稱孵化群(brood),代群(generation)。

  • Yield curve 產量曲線

以漁獲量(F)或單位漁獲量(Y/R)為縱軸,以漁獲死亡率(F)為橫軸所繪得的曲線稱之。由曲線可觀察不同條件下之魚獲量的最大值所在。

  • Yield per recruit Y/R單位補充漁獲量

在動態組合模型理論中是以一條複雜的方程式表示漁獲量(Y)與魚群內部各參數的關係。由於方程式中的補充量(R)部分需要長期性的資料,很不容易取得,因此把本參數移到方程式的左邊,成為Y/R值。也就是平均每加入一尾魚提供若干漁獲量。魚群評估時僅求Y/R值之最大持續量即可。

  • 資源管理型漁業(英文名稱未定)

日本為因應公海漁業不振而發展出來得漁業管理模式,特別注重利用人為的方法加強培養沿近海漁業資源,並且由地方上的行政單位及漁民團體主導當地的水產資源開發及利用方式,其工作方式包括種苗放流、箱網養殖、人工魚礁、海洋牧場等。

  • 漁業權規劃(英文名稱未定)

依中華民國漁業法中之規定,對於沿岸水深二十五米以淺之海域得予以保留為從事養殖漁業、定置網漁業或專門性漁業之用途。上述有關區域及漁業種類之規劃工作稱之。

arrow
arrow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