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鰻魚養殖要點

本文以台灣地區養殖白鰻(Anguilla japonica)為對象,至於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或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e)的養殖法,可以依照或參考白鰻養殖法,養殖經驗中,要成功養殖歐洲鰻或美洲鰻應慎選兩種鰻魚的鰻線捕撈地。台灣地區地狹人稠,適當及可用的養殖地及養殖區不多,由於工商業的蓬勃發展,養殖地需與工商業及住宅區爭地,所以可供鰻魚養殖的養殖地日益減少,並因為工業及水產養殖業會超抽地下水,導致沿海地區地層嚴重下陷。為了在有限的土地養殖大量的水產物,未來的方向會朝向機械自動化超高密度循環水養殖系統(室內),以機械管控、節省人力、減少用水及水資源再生再利用及減少動物侵入及生態影響等原則下進行有效率的養殖。但機械化的自動養殖系統詳見於各養殖期刊,本文所介紹的養鰻法仍為傳統養殖法,即在室外養殖(軟池)。討論的範圍包括病害防治、池塘整理及消毒、鰻線馴養、鰻苗養殖、大小篩選分養及成鰻養殖等。

()鰻魚(Anguilla japonica)的生態

白鰻生態上屬於溫水性魚類,最適合生長的水溫 20-30,低於15以下或超過30都會影響白鰻的活力,鰻魚養殖基本的水質條件,包括pH7.0-8.0DO(溶氧量) 7ppm以上、亞硝酸0.05ppm、氨0.5ppm、硫化氫0.1ppm以下

()鰻線馴養

馴養池應作好堤岸水門(進出水口)的鞏固工作,以防止漏水或排水溝的污水回滲進入魚池,並可防止鰻線躲藏堤岸隙縫或逃逸。在四周布置細網以防止鳥類(白鷺鷥、夜鷺等)、鼠類或其他動物等入侵,池塘上方也應裝設細網,鳥類侵入池塘會捕食大量鰻線,也是病害媒介生物(攜帶病原及傳播病原),應防止鳥類入侵捕食,才能達到最好的鰻線養成率。冬季水溫低藻類繁殖慢,不易作水(藻類水色),所以放養鰻線前,馴養池應先行作水,且作水後再放養鰻線,具適應性佳及容易集魚馴餌的優點。當然,放養後應採用適當的策略,以維持及保護良好的水質水色,鰻線馴養的成功在於作好基礎的養殖管理及事前各項措施。

1公頃放養1-12萬尾鰻線為例,馴養池可選用約300坪左右的面積,以細網或紗窗網從池塘中間隔開,採用較大馴養池的理由在於水質較穩定馴養成效佳,但小面積具有容易集魚的優點,所以可用紗窗網等從中間隔開,背風面的一邊用作鰻線馴養池(150),另一邊則不放水產物(150),以維持穩定的藻類水色及優良環境,約20-30天後待鰻線己完成馴餌時即可將細網取出,稍微成長的幼鰻可用較大面積的池塘。馴養池背風面設置面積約4-6坪的餌料場(給餌場),剛放養的鰻線(從海邊捕撈的體型)5,000-6,000/每公斤,鰻線屬肉食性,喜食動物性餌料生物,且其習性喜好在夜間或黑暗中進行索餌活動,馴餌時可以採用絲蚯蚓、蛋黃、牡蠣、飛魚卵或其他誘引物質,鰻線剛引進池塘時為求能迅速適應環境,宜使用粗黑網或飼料袋等物件遮暗給餌場四周,魚苗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性,用40-50W燈炮聚集鰻線群,並接進水管滴水(餌料籃附近),由於進水的刺激及水溫較高地下水的誘引,鰻線會集中在餌料籃周圍,鰻線有群聚活動的習性。開始誘餌時餌料籃應沉到池底,待鰻線聚集後餌料籃可由底部逐漸往上提高,直到餌料籃底部距離水面約20-30公分為止。馴餌材料以絲蚯蚓為例,絲蚯蚓營養價值高水分含量也高,鰻線攝食後容易消化,鰻線進食量可高達體重30%以上,白身(透明)鰻線大量攝食絲蚯蚓得以快速成長,因絲蚯蚓水分含量很高,如完全以絲蚯蚓餵飼,很快就無法供給快速成長鰻線所需的營養需求,如未進行飼料轉換會出現鰻線成長停滯及大小差異(參差),所以應早日進行飼料轉換,人工配合飼料具有營養成分高水分含量少等待性,愈早進行飼料轉換,鰻線成長愈快愈均勻。鰻線餵食絲蚯蚓1-2星期後,即可進行食物轉換,以上餌(如絲蚯蚓)配合粉狀人工配合飼料調製投與,生餌量逐日漸少而粉狀人工配台飼料則逐日增加,1-2星期後即可完全以粉狀人工配合飼料取代,飼育鰻線時供應餌料以1-1.5小時吃完為原則。鰻線的成長資料詳細列於表7-1,白身鰻線約5,000-6,000/公斤,經7-10天體重顯著成長可達3,000/公斤,再經7-10天,體重可達1,000/公斤,即鰻線養殖經20-30天,體重可達到1,000/公斤,繼續養殖至40-60天,體重可達700-800/公斤,養殖60-80天快速成長的幼鰻,體重可以達到500/公斤。如大部分馴養池幼鰻的體重已經超過500/公斤,可準備篩選較大者放養至小鰻池,較小的幼鰻仍然飼養於原池塘(馴養池)。鰻線馴養時如以絲蚯蚓飼養,因絲蚯蚓水含量高消化容易,鰻線每天進食量可以高達體重之30%,轉換成人工配合飼料後,投與飼料畤體型 3,000-1,000/公斤可投放「10%體重/飼料」,體型為500-1,000/公斤,投餌量為8%體重,但應配合小鰻健康情形、氣候變化及水質水色優劣等外在狀況(7-1)

 

以絲蚯蚓作為馴餌材料時,因絲蚯蚓的取得來源係從富含有機物的下排水道或水溝中,絲蚯蚓體表或消化道等部位會附著大量的病原蟲及病原菌(種類及數量均多),為求順利養殖鰻線,買進絲蚯蚓後應進行適當的沖洗,沖洗時要有足夠的水量,水深以能將絲蚯蚓全部蓋住為原則,絲蚯蚓有聚集成團的習性,沖洗絲蚯蚓時應不斷攪動,全數絲蚯蚓均可達到沖洗的目的,否則聚集成團時,長時間位置在底部中央部分的絲蚯蚓會因缺氧死亡,更易滋生微生物(病原大量增殖),沖水時間設定8-12小時,剛捕獲的絲蚯蚓顏色,外圍肌肉皮膚呈紅色的中央消化道則呈黑色,當絲蚯蚓消化道內食物及糞便等排泄乾淨時,絲蚯蚓整體會呈均勻的紅色,即可餵食鰻線。

以絲蚯蚓當馴餌材料時,鰻線容易罹患多種疾病,寄生蟲疾病包括車輪蟲、舌杯蟲、指環蟲(擬指環蟲、三代蟲)、粘液孢子蟲等,細菌性疾病則以愛德華氏病及爛尾病最常見也最嚴重。其次如赤鰭病、弧菌病或卡他性腸炎等。為了避免鰻線遭受病害侵害而導致嚴重損失,應及早轉換人工配合飼料。

初期進行飼料轉換時以粉狀人工配合飼料為宜,將各種調配好的鰻線飼料調成團狀餌料(粉狀人工配合飼料十絲蚯蚓十各種營養添加物質)。飼料轉換完成後,鰻線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綜合維生素B、維生素C及免疫激活物質( glucan)等,豐富的營養可以促進成長並增進對疾病及對環境的抵抗力。

強化溶氧補充系統(如水車系統或酌加空氣壓縮機打氣)以補充水中溶氧。適當應用益生菌或水質改良劑,以維護或改善養殖環境,增強鰻魚抵抗力,減少疾病發生率及其嚴重性,進一步減少或避免使用藥物,防止藥物濫用及藥物殘留等不良現象。

()幼鰻馴養、大小篩選、分養(換池)

完成池塘整理工作的幼鰻池,注水後作好水質水色,篩選幼鰻放養(體重 500/公斤),幼鰻放養後可用優碘或四級胺類處理,避免幼鰻因捕撈及篩選導致魚體受傷,受傷的魚體容易併發其他疾病(細菌、寄生蟲或水黴菌)。幼鰻池放養500/公斤幼鰻,飼養1.5個月後體重可達300/公斤,可再次進行篩選分養,再繼續養殖1.5個月,體重可達100-150/公斤。如果池塘數量足夠,最好每階段(1.5個月)進行一次大小篩選及分養(500/公斤→300/公斤→100/公斤)。幼鰻期的餌料粉狀飼料加水調製成團狀餌料,可改浮性粒狀飼料投飼前應先進行訓餌。此期以每日投餌一次原則,500-300 /公斤幼鰻投餌量為5%體重,300-100/公斤幼鰻投餌量為 3%體重,飼料中可酌量加入添加物(如綜台維生素B群、魚油、免疫激活物質( glucan))。投餌次數不可過於頻繁,應適當調整投餌量(配合池魚健康、氣候、水質狀況等),否則容易罹患消化不良或細菌性腸炎。如在2-3月間放養鰻線,4-8月間鰻線已成長至幼鰻階段,此時台灣地區進入高水溫氣溫期,也是鰻魚的快速成長期,同樣也是各種疾病的流行期,所以應特別注意養殖管理及水質水色管理

幼鰻的養殖管理工作包括妥善的池塘整理,適時實施大小篩選及分養等。適時進行大小篩選及分養的優點如:(1)進行大小篩選時,應同時完成池塘整理工作,有效清除池底有機物、淤泥及累積於池底的病原,經曝晒及消毒後可再創造優良的養殖環境,並打造活力再現的養殖池(2)篩選體型較大者(中鰻)分養至其他池塘,小型魚得到較大的空間及食物,也減少生存競爭(食物及空間等),適時將不同體型的鰻魚分養,大、小型魚可以得到更大的空間及更好的成長環境(3)經常性的進行池塘清理(包括清池、換池及池塘整理等),養殖池更容易進行各項技術性管理工作(養殖管理、水質管理、管理藻類水色等)(4)上述各項工作可以減少病害發生率及減輕病害發生後的嚴重性

此期重要的工作摘要如下:

  • 此期應適當調整投餌量(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
  • 台灣地區4-10月間屬高水溫及高氣溫期,微小動物及微生物等的成長與繁殖快速,如池中含豐富的有機物及大量可供微小動物及微生物增殖及生長的營養鹽時,動物性微小動物會大量增殖,如寄生蟲大量增殖時會造成嚴重寄生蟲感染症;如病原菌大量增殖時則會造成各種細菌感染症,此外,高水溫期也應注意爛鰓病及氣泡病。
  • 強化溶氧補充系統(如水車系統或酌加空氣壓縮機打氣)以補充水中溶氧
  • 幼鰻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綜合維生素B群、免疫激活物質( glucan)等,豐富的營養可以促進成長及增進對疾病及對環境的抵抗力。
  • 適當應用益生菌或水質改良劑,以維護或改善養殖環境,增強鰻魚抵抗力,減少疾病發生率及其嚴重性,進一步減少或避免使用藥物,防止藥物濫用及藥物殘留等不良現象

()中鰻馴養、分養(換池)、大小篩選

中鰻池在完成池塘整理工作後,注水作好水質水色,準備放養從幼小鰻池篩選體型較大的中鰻(100/公斤),中鰻在優良環境的新池中繼續進行養殖,中鰻成長快速,進食量及進食活力均佳,每日應適當調整投餌量(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每日以投餵一次為原則,投餌量不超過2%體重,飼料中酌量加入添加物(如綜台維生素B群、魚油、免疫激活物質( giucan)),即外界天候及環境發生變化時或魚體狀況不佳時應酌量減少投餌量,如發生劇烈變化時(如天候、水質、水色、病害嚴重時),可以視情況停餌 1-2,未依上述情況適當調整投餌量,往往因不適當投餌造成鰻魚罹病(如腸炎型細菌性疾病),嚴重時會發生大量損失。100/公斤中鰻養殖經1-1.5個月,體重可達50/公斤,宜將體型較大者篩選分養至成鰻養殖池。

此期重要的工作摘要如下:

  • 中鰻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綜台維生素B群、免疫激活物質( glucan)等,豐富的營養可以促進成長及增進對疾病及對環境的抵抗力。
  • 注意控制及維護養殖池的水色及藻類,培養的藻類水色應以當地最穩定的藻類水色為原則,可以讓養殖魚類正常生息的環境就是適當的養殖環境,毋須刻意培養某些特定的藻種及水色,池水管理應避免藻類水色劇烈變化,甚至突然大量死亡,維持池塘環境優良化及預防水質惡化。
  • 注意預防病害的發生(如寄生蟲感染症、腸炎型細菌性疾病、爛鰓病、氣泡病)發現養殖鰻魚的行為外觀等出現異狀或出現病害時,應迅速捕撈送檢(家畜疾病防治()),由獸醫師診斷並開立處方,業者應依照處方採適當對策,遵守動物用藥準則及水產動物用藥品使用規範,採用認證藥商販賣的規範藥品,出售前應注意停藥期及採樣送檢,不可出售超過規定藥品界限的水產物,保持及維護水產物的衛生及安全,增加國內及國際性的競爭力。
  • 強化溶氧補充系統(如水車系統或酌加空氣壓縮機打氣)以補充水中溶氧。
  • 適當應用益生菌或水質改良劑,以維護或改善養殖環境,增強鰻魚抵抗力,減少疾病發生率及其嚴重性,進一步減少或避免使用藥物,防止藥物濫用或藥物殘留等不良現象。

()成鰻養殖管理

作好池塘整理工作,注水後管理好水質作好水色後,準備放養50/公斤中鰻,繼續進行養殖飼養,投餌量須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每日以投餵一次為原則,投餌量以不超過體重1.5%原則,飼料中酌量添加綜台維生素B群、魚油、免疫激活物質( glucan)等成長促進物質。養殖經3個月即可達到5-8/公斤之上市體型。至於超過5-8/公斤體型之鰻魚,投餌量以不超過體重之1% 原則。

此期重要的工作摘要如下:

  • 注意控制及維護養殖池的水色及藻類,池水管理應避免藻類水色劇烈變化,甚至突然大量死亡,維持池塘環境優良化及預防水質惡化。
  • 強化溶氧補充系統(如水車系統或酌加空氣壓縮機打氣)以補充水中溶氧。
  • 病害最嚴重時期,應特別注意養殖管理及病害防治
  • 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綜合維生素B群及免疫激活物質( glucan)等,增進抵抗力及成長促進因子。
  • 適當應用益生菌或水質改良劑,以維護或改善養殖環境,增強鰻魚扺抗力,減少疾病發生率及其嚴重性,進一步減少或避免使用藥物,防止藥物濫用或藥物殘留等不良現象。

 

arrow
arrow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