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池塘清理及消毒

鰻魚養殖的過程中,應經多次的篩選分養及換池,全程養殖應規劃不同階段的養殖池,包括鰻線馴養池、幼()鰻養殖池、中鰻養殖池及成鰻養成池等,為求養殖順利、避免池塘過量負荷或有機物大量堆積、防止池塘老化及病害原累積、便利作水、減少疾病發生率及病害嚴重性、減少或不用藥物、避免藥物濫用與藥物殘留、增進養殖物的衛生、有效提高活存率、增進養殖鰻健康及成長速度、降低養殖成本、增進養殖業者的休閒活力及情緒、保護食用者的安全及健康、增進國內及國際性產業競爭力等,需要打造一個具健康活力的養殖池,首要的工作在於作好池塘的整理工作。已養殖過的池塘在清池時應妥善規劃及作好相關的池塘清理及消毒工作,新闢建池塘也應作好池塘整理及消毒(包括池塘闢建、消毒及曝晒等),以創造優良的養殖池塘環境,千萬不可因新建池塘而忽略了消毒及曝晒等工作,才是成功養鰻的第一步。相關的準備工作詳述如下:

()清除污泥:即挖除池底污泥清洗池壁及池底

  • 污泥成分包含泥土、飼料殘餌、鰻魚排泄物、藻類及浮游動植物(如水蚤) 的屍骸、死亡魚體殘骸、寄生蟲卵及微生物等。
  • 污泥本身富含營養物質,分解後為寄生蟲及細菌的豐富營養來源,經過長時間的養殖(如越冬期,養殖後期),容易造成寄生蟲及細菌大量增殖。
  • 含大量污泥的養殖池,如果養殖物罹病(如寄生蟲病),病害治療上會增加很多的困擾,且難以有效根除病原。其中,以曾經罹患針蟲病、粘液孢子蟲病、微孢子蟲病(凹凸病)及鰓黴病等之池塘為最,如未能有效清除池底污泥及徹底消毐池塘,疾病有再發的可能性。
  • 池塘堆樍大量有機物,入春後氣候不穩定時,水質容易發生惡變,會導致鰻魚體弱,也容易罹患嚴重細菌性疾病,如愛德華氏病、赤點病、赤鰭病、弧菌病及粘液性細菌病(爛鰓病、爛尾病)等。
  • 為了鰻魚健康,不要心存僥倖,應未雨綢繆從根本作起,徹底清除池底污泥,曝晒1 -2星期後翻耕底泥,底泥翻耕後再曝晒1-2星期,並任其風乾氧化,可以有效殺滅寄生蟲、蟲卵及細菌等,達到較完全的消毒目的。
  • 殘留底泥中的有機物,有充沛的時間與空氣中氧氣充分作用分解,注水後藻類有充分的營養鹽可供利用,會快速增殖達到作水的目的,造成優良的養殖環境。

()消毒(使用藥劑時應依照獸醫師的指導處方)

  • 消毒的目的存於殺死寄生蟲、寄生蟲卵、黴菌、黴菌孢子及細菌等病害病原。
  • 消毒的方法和原則在於經濟和有效,即利用最少的資金人力,以不會傷害生態環境的方式,得到有效而完全的消毒,且不會造成殘留的問題。
  • 應採取適當的方式,以免消毒不完全或對養殖物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清除污泥後,兩種常見的消毒方法(使用藥劑時應依照獸醫師的指導處方)(1) 漂白水消毐,曾嚴重罹病的池塘應進行漂白水消毒,進水至池底淹沒為止 (30-50公分),每公頃使用300-600公升漂白水(12%次氯酸鈉)100-200ppm漂白粉消毒池塘。(2)生石灰消毐,收成清池後,池底仍有少量水時,立即撤布生石灰消毒(每公頃200-500公斤,必要時可高達1000公斤),石灰並具有中和池底酸性的功能。消毒後池塘應嚗晒1-2星期(底土龜裂)後翻耕,翻耕後再嚗晒1-2星期(底土龜裂),以達到較完全的消毒目的,同時底泥中殘留有機物與氧氣作用分解,注水後大量無機鹽可供藻類增殖,達到作水的目的。須將池壁角落及隙縫以漂白水等噴灑完全,才能得到較完善的效果。
  • 少數養殖戶採取的消毒法係在清除污泥、曝晒後,以本生燈徹底燒灼池底及池壁,也有相當好的效果,惟有費時及費力的缺點。
  • 不可採用硫酸銅消毒法,因為硫酸銅會殘留,造成環境和魚體的傷害與負擔,進水後因硫酸銅的效應有不易作水的缺點。
  • 可酌用地特松消毒法,地特松可以有效殺死土壤線蟲、絲蚯蚓及其他寄生蟲等,但無法有效殺死蟲卵,也應注意使用濃度和藥物使用後新魚放養的時間。
  • 使用漂白水和生石灰的消毒法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

使用漂白水的時機及注意事項(使用藥劑時應依照獸醫師的指導處方)

  • 池塘淨空時才可使用漂白水消毒,因漂白水中含()的毒性很大,會直接毒死養殖物,所以池中有養殖物時,千萬不可使用漂白水。
  • 漂白水消毒後,應讓餘氯完全氧化消散後(靜置一段時間),才可注水準備放養,如餘氯未氧化完全,會毒死或毒害養殖物。
  • 如沒有充分的時間等待()完全消散,急需使用池塘時,可在消毒24小時後,注水至總水量之1/22/3,並撒布2-3ppm Na2S2O3(硫代硫酸鈉、海波、海中寶),啟動水車充分打氣,經一天後將水排掉,再注滿水打氣一天即可使用,應取水試驗後再行放養較為安全。
  • 使用工業用漂白水或漂白粉,池底要有少量水才能發揮功效,水量以剛好淹沒池底30-50 cm) 原則,如使用在乾燥無水的池底,則消毒功效不佳。消毒時應能重覆一次效果最好(即連續消毒二次)。使用生石灰消毒,池塘也應有少量水(30-50 cm),才能有效發揮生石灰的消毒作用。

()曝晒

池塘經過清除污泥、消毒之後,仍要進行曝晒一段時間,這是相當重要的工作,也是消毒殺菌、活化池塘、和池塘生產力再生的必要手段,池塘曝晒的時間最好在3-4星期之間,至少也需要1-2星期,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曝晒池塘的功用如下:

  • 徹底晒乾池塘,使病害原失去生長及繁殖的條件因子,有效控制病害原的增殖及傳播。
  • 日光中強烈的紫外線,可以殺滅存在於池底及池壁隙縫中的有害病原(如細菌、寄生蟲、寄生蟲卵、孢子蟲及黴菌等),達到徹底消毒的目的。
  • 秋、冬之際及初舂時節嚴寒而強烈的季風,也可以有效殺死大量的病害原,並且強烈的季風挾帶充沛的氧氣,可加快有機物氧化分解的速率。
  • 未完全清除而殘存於池底的有機物,曝晒乾燥後,可以直接與空氣接觸,氧化分解成無機物,此無機鹽經注水後可供藻類利用,所以注水後藻類迅速繁殖生長,水色很快變綠達到作水的目的。
  • 要使有機物能快速分解成無機物,應使池塘完全乾燥,並要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晒池應使泥土龜裂變白才行,且能再翻耕曝晒一次效果更好。

()春季養鰻池及越冬前養鰻池養殖管理應注意的事項

「基本的池塘整理及準備工作」係為池塘再生、生產力再現及池塘生機管理的關鍵點,可用各種養殖技術來作為輔助,如適當投餌量、強化供氧打氣系統與充足的溶氧、穩定的池塘生態體系、有效的排污設施、適時的使用益生菌(有益生態菌)、添加免疫激活物(如多醣體)、添加綜合維生素及維生素E等。重點在於消除池塘堆積的大量污物,防止或避免池塘老化,再創池塘年輕化及活力化,防止病害原累積,維持池塘生態穩定性(平衡的植物性浮游生物相、動物性浮游生物相及生態微生物相等)及維持池塘高生產力等。其中應包括「越冬前清池與池塘清理消毒」與「春季養鰻池清池與池塘清理消毒」等,水產養殖的管理技術中,不同放養池所「碰到的問題」及「處理措施」等都很類似,無論淡水、半淡鹹水或海水等水產養殖物,從事養殖時應具相同的理念和養殖管理方式。但室內水族缸養殖、淡水或海水箱網養殖則應視情況而調整。

以「越冬前清池與池塘清理消毒」與「春季養鰻池清池與池塘清理消毒為例,工作項目包括:

  • 越冬前整理池塘:以創造優良的養殖環境。越冬前因池塘經長期養殖,池底堆積大量有機物、池底老化、病害原累積等效應,應將池底重新清理妥善、消毒及曝晒完全,杜絕病害發生,創造優良養殖環境。
  • 春夏交替氣溫及水溫回升,池塘環境進入高水溫期前:因池塘經長期越冬的關係,池底已堆積大量有機物、池底嚴重老化、且病害原經長時間而大量的累積結果,隨時可能爆發嚴重病害,應將池底重新清理、消毒及曝晒完全,作好相關的池塘整理工作,有效杜絕病害發生,創造優良養殖環境,利於養殖物進入高水溫期後快速成長。

「越冬」:在冬季低溫期,應作好池塘整理及池塘生產力再生,工作項目包括迎風面遮風與池塘保溫等基本處理外,養殖物應避免在低溫期進行捕撈工作(如清池、換池、大小篩選及其他容易造成池魚受傷的工作等)。低水溫期如池魚受傷(因操作捕撈、營養不良、寄生蟲傷害、細菌感染等),受傷部位容易併發嚴重水黴菌感染,也會發生持久性潰爛(傷口不易痊癒),且腸炎型細菌性疾病之病原菌會從受傷部位侵入,引起細菌性疾病,嚴重發病時會造成大量死亡。台灣地區秋、冬之際氣候不穩定,藻類容易發生大量死亡,導致水質因子發生劇烈變動(藻種或藻相數量發生劇變,微小動物發生質與量的劇烈變動及水質惡化等)。異常的池塘水色變化,包括失去原來的綠色(如以綠藻為主要水色的池塘,如以矽藻為主要穩定的水色則為失去原來的褐色)、水色突然變得澄凊或嚴重混濁、藻相變化不定及水質時好時壞等,如長時間池水無法穩定下來,池魚會顯出衰弱適應不良且容易罹患疾病。此類型池塘容易遭受寄生蟲侵襲,養殖魚罹病後病情較嚴重也較不容易處理,也容易罹患一般性腸炎及腸炎型細菌性疾病等嚴重病害。

簡單的操作策略:進入冬季低水溫期前,應妥善作好池魚搬移、池塘清理、消毒及曝晒等工作,以創造優良的池塘環境,讓池魚平安渡過越冬低溫期。所以,越冬前的養殖管理工作包括妥善清理及整理池塘,同時要將病害徹底解決,杜絕病原存在於池底,才不會在越冬期爆發嚴重病害侵襲。

台灣中、北部的低水溫期較長(12-4),鰻魚會長時間蓄養在池塘內,池魚不能隨便進行捕撈或搬動等工作,所以應妥善作好越冬前的池塘清理及消毒等工作,南部地區雖然低水溫期稍短,也應妥善完成池塘的越冬準備工作。相關的工作在於創造優良的養殖環境,維持池塘的年輕化與活力,養殖鰻在越冬期仍可正常生長及維持健康,所以要確實做好越冬前的準備工作,不可因工作繁重而忽視或敷衍了事,否則,如未做好清理工作的池塘,病害原依然存在(累積)於池底,在越冬期後期由於池底老化(大量有機物堆積),鰻魚體弱或生病(長時間處於不良的環境),大量有機物經分解後產生大量可供微生物(細菌及寄生蟲)利用的營養物質,當水溫回升後微生物迅即大量增殖(當然包括累積於池底的大量病害原),病害原快速增殖的結果,會引發寄生蟲疾病的流行(如寄生蟲大量增殖時)或細菌性疾病的流行(如病原菌大量增殖時)。此外,池底如堆積大量有機物,當氣溫回升後異營性微生物大量增殖,池底有機物迅速腐敗分解,引發有毒物質爆量增加(如含氮廢氣,氨-氮、亞硝酸-氮、硫化氫等),造成養殖物嚴重的緊迫性(stress),養殖物會出現不適症狀及中毒症狀(氣泡病、亞硝酸及氨中毒),如可能會發生嚴重的病情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越冬後期(3-5),養殖物經長時間飼養,造成池塘內有機物大量堆積,池底嚴重老化(厭氧菌大量增殖),當春季氣溫及水溫回升後,會出現種種的養殖問題:氣溫水溫回升,魚類新陳代謝速率加快,攝鉺活力變得活潑,業者因池魚攝餌情形良好,疏忽了此時正是季節交替氣候變化無常的時期,未予以適當限制投餌量,反而因池魚攝餌活潑而大量給餌。結果,殘餌量大增,加重池底負擔及加速池底老化,且當水溫上升池魚攝餌活潑時大量給餌,如氣候變化氣溫驟降,攝入的食物會積存在消化道中一段時間,如細菌在消化道內異常增殖時,會出現消化不良或卡他性腸炎等症狀,如病原菌在消化道內大量增殖,則會導致細菌性疾病腸炎等病害。

大量有機物堆積在池底,分解後可供動植物性浮游生物利用(微小動物和藻類)的營養物質很豐富,當水溫升高後,微小動物和藻類會出現爆發性增殖。如藻類快速增殖造成池塘中藻類生物量過高水色過濃,白天強烈的光合作用導致池水DO值迅速增加,池水DO過高時池魚會罹患氣泡病,藻類在晚上則行呼吸作用消秏大量DO並產生大量的CO2,如池水DO降低或嚴重不足時,養殖物會發生缺氧、浮頭、甚至泛池等現象。且藻類旺盛的新陳代謝率,每天出現大量新生藻,同時也有大量老化的藻體死亡,大量死亡藻體在分解時會消耗大量的氧氣並可能產生毒害物質。此外,如池塘中藻類異常大量增殖,會導致族群量太高及容易引起大量死亡,藻類突發性大量死亡會導致池水在短時間內變清,此澄清池水的水質十分惡劣,對池魚會產生很人的緊迫性,應即時改善。如輪蟲、水蚤等無害的微小動物快速增殖時會大量利用藻類,也會導致池水澄清無水色,此情況造成的澄清池水如能迅速作水造成水色,不會對養殖物造成傷害。有害的微小動物如車輪蟲、指環蟲、舌杯蟲、鍾形蟲、魚蝨及錨蟲等大量增殖的結果,養殖物會罹致寄生蟲病,並會產生爛鰓、爛尾、甚至大量死亡等情形。

老化池底(大量有機物堆積)會造成養殖物的成長阻礙,但往往形成微小動物及細菌的良好的生長及繁殖環境,微生物容易爆量增殖,如寄生蟲大量增殖會引起寄生蟲病,粘液性細菌(Cytophaga columnaris)大量增殖則引起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爛尾病)等。此外,鰻魚長時間養殖於同一個池塘,如病原在池中長期累積(粘液孢子蟲、微孢子蟲 (凹凸病)、針蟲及鰓黴菌等),當水溫回升後病原會爆量增殖,導致養殖物嚴重罹病。且嚴重罹病池或病原大量累積的池塘,如在清池時消毒不完全,放養新魚後病害再發率很高。

順利成功的養殖是降低成本最好的方法,才能有效增加實質收益,為求養殖順利及維護池魚健康,應從基礎作起,首先應作好池塘的清理及整理工作(包括越冬前清池與池塘清理消毒及春季養鰻池清池與池塘清理消毒),一般性的工作如清除污泥、消毒、曝晒、疾病的處理及池魚的搬移(換池)等。當然,作好池塘準備工作只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而已,接下來還有很多應注意的養殖技術與管理策略,如益生菌的應用與水質管理策略,應用免疫增加物質以增強養殖物對環境變化及對疾病侵害的抵抗力等,應用愈多的知識及技術,成功的機率就愈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quaculture123 的頭像
    aquaculture123

    水產養殖技術的部落格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