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孔病變

國內養殖九孔近來於每年4~6月發生大量死亡,最近更普遍發生稚貝無法附著於浪板以及養成九孔足部肌肉黑變死亡等種種病害,影響產業發展甚鉅。而其中又尤以育苗階段所發生的疾病,對相關產業危害最為嚴重。


自九孔繁養殖環境及針對不同生長階段之稚貝、亞成貝與種貝採樣,發現不論在池體環境、附著浪板、養殖池水與投餵所用的龍鬚菜中,皆可分離出病原性的溶藻弧菌。此外,針對種貝之血淋巴、生殖巢、體表黏液及所排出之生殖細胞進行採樣,亦可發現病原性溶藻弧菌,而與無菌處理之繁殖種貝及貝苗在菌相分析上比較,證實造成稚貝感染病原性溶藻弧菌來自於垂直傳染。

由本研究室多年來的研究調查顯示,弧菌屬中的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與腸炎弧菌V. parahaemolyticus為養殖九孔之重要病原菌,而其中病原性溶藻弧菌的存在嚴重影響幼苗附著率。因此附苗期間池水之處理以降低弧菌量及避免種貝受弧菌感染而成帶原者,似乎成為附苗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李國誥、黃之暘、吳韋毅、劉秉忠

 

一、成貝養殖方面 
  為杜絕病原擴散,避免再造成損失,相關單位建議業者暫時停養,待疫情消失再行放養外,並積極加強下列防疫措施:
(1)潮間帶養殖
  1.九孔遭受感染致死之養殖池,於清理完畢後,可採乾池曝曬法或噴灑生石灰(每一百坪使用20包)後,曝曬一段時日或以5ppm漂白水浸泡。
  2.未遭病害之養殖池,以漂白水0.20.3ppm浸泡1小時,連續兩次,或碘0.20.5ppm浸泡,以預防感染。養殖用器具則可用漂白水120ppm消毒。
  3.嚴防潛水人員(捕售業者)進入養殖場或遭受感染之九孔被帶入養殖場內蓄養。
  4.龍鬚菜先以50ppm漂白水浸泡消毒後,再行投餵。
(2)池中立體式養殖
  1.未遭病害之養殖池,以漂白水0.20.3ppm浸泡1小時,連續兩次,或碘0.20.5ppm浸泡,以預防感染。養殖用器具則可用漂白水120ppm消毒。
  2.龍鬚菜先以50ppm漂白水浸泡消毒後,再行投餵。
  3.視環境條件,部分可採用循環水養殖,以杜絕病原,穩定水質。養殖用水循環處理包括UV殺菌處理、蛋白質除沫、生物膜處理、滴流生物過濾等步驟,採制式化設計,每一養殖池換水量以每12小時交換一次為準,同時,需加強養殖管理。
二、種苗培育方面 
(1)種苗培育之防疫措施
  1.降低著苗密度,控制在每浪板約500粒以下,並增加浪板間隔,使藻類有更充足的光合作用。
  2.添加營養鹽以豐育藻類。
  3.養殖用水先經過濾並以UV殺菌處理後,再用於受精卵之洗卵及孵化。
  4.建議使用2年齡以上之種貝。
  5.種苗下板時先以5ppm漂白水浸泡30分鐘後,再置入池中。
  6.養殖用器具可用120ppm漂白水消毒。
  7.採用循環水養殖方式培育種苗。
(2)培育無病原種貝供應業者
  臺灣東北角地區養殖成貝的大量死亡,雖已影響今年人工繁殖用種貝的供應,但建議業者不宜由大陸進口成貝,以免感染病害。目前水產試驗所與漁業署正積極輔導國內養殖九孔未受病害侵襲之地區,包括澎湖、臺南四草、高雄永安、苗栗以及金門等之業者大量培育種貝,以供應國內種苗生產所需。
三、建立病毒快速檢驗技術 
  針對侵襲九孔之病毒,亟需建立快速檢驗技術,最好能開發PCR之快速檢驗晶片,以供檢驗單位迅速偵測種貝以及貝苗是否帶有病毒。本項工作將請臺大獸醫系張本恆副教授及家畜衛生試驗所之專家學者儘速提出研究計畫,並要求早日解明九孔種苗的脫落是否與病毒之感染有關。
四、開發無病毒或抗病毒之九孔品系 
  利用PCR技術篩選未帶病毒之九孔,並以循環水養殖設備培育出未帶病毒之種貝;另外,在疫區篩選抗病毒之九孔,並在循環水養殖系統中培育出抗病毒(SPR)之品系。本項工作將由水產試驗所臺東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負責推動。
五、開發其他鮑魚之養殖技術 
  在本年初,臺灣東北角九孔成貝大量死亡之際,與九孔一起養殖之黑鮑並未死亡,因此推測其可能具有抗病能力,可考慮引進,以取代部分九孔養殖。然而,19992000年在福建東山、漳浦一帶,亦曾經暴發九孔大量死亡以及九孔種苗嚴重脫落情形,經大陸學者檢驗分析結果發現,係由3種球狀病毒(50nm110nm150nm)引起。此次臺灣養殖九孔發生嚴重病變是否因黑鮑帶有病毒所致,將請臺大獸醫系張本恆副教授及家畜衛生試驗所加以解明,然後,再據以評估是否可大量推廣黑鮑養殖。至於臺大陳弘成教授建議引進美國加州與墨西哥交界生產之紅鮑養殖一案,將由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引進,進行試驗評估。另外,亦將探討臺灣南部沿岸產之耳鮑是否值得開發為養殖品種。
  

近年來國內養殖九孔病害愈趨嚴重,其中尤以幼苗附板初期即發生之大量脫落死亡情形最為嚴重,一度造成九孔種苗來源匱乏,影響產業甚鉅。然而養殖業者因為無法正確研判九孔的死因,胡亂投藥的結果,不但無法提高活存率,反讓水產品蒙上藥物殘留的陰影,更讓產業雪上加霜、無以為繼。因此,如何有效防治疾病及實施正確的健康管理策略已成為九孔養殖產業是否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根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養殖九孔的細菌性病原中以溶藻弧菌( Vibrio alginolyticus )危害最烈,但養殖業者缺乏可以有效檢測此一病原的現場實用工具。有鑑於此,本所水產養殖組乃於96年科技計畫中,致力於「溶藻弧菌快速檢測套組」之研發。本檢測套組之原型係利用市售96 孔微量血清盤(96 well microtiter plate)為容器,每一孔中預置150 μl 之試劑,檢測時滴加 40 μl 之檢體,於40 反應6 ~24小時,若試劑從無色變為藍紫色,則表示檢體中有溶藻弧菌。

  以25株台灣水產常在菌標準菌株懸浮液為試驗檢體,逐一以上述檢測方法測試本套組之呈色反應,結果只有溶藻弧菌檢體會出現藍紫色之呈色反應,腸炎弧菌( V. parahaemolyticus )則呈現淡紫色,兩者可以輕易以肉眼區別。將分離自嘉義鰻魚養殖池、台東九孔養殖池及澎湖牡蠣養殖場之30株淡水常在菌及30株海水常在菌,分別以16S rDNA技術及本套組進行鑑定。結果顯示,自田間分離出的5株溶藻弧菌,使用本套組鑑定時均呈現與16S rDNA鑑定結果相符的陽性反應,但所分離到的3株腸炎弧菌,其中有1株(自澎湖城前附近海域分離所得)亦在本套組出現偽陽性反應,至於其他52株經鑑定不屬於上述兩種弧菌的淡、海水常在菌,在本套組中均呈現陰性反應。

  「溶藻弧菌快速檢測套組」不僅可以專一性地檢測病原菌,還能根據呈色反應的時間,推定檢體中溶藻弧菌的數量,因為兼具定性與定量的功能,可以長期監測養殖環境中病原菌的數量變化,適合在現場操作,不怕污染,將可成為協助養殖業者建立自主健康管理措施的絕佳工具。

一、菌名
  Vibrio alginolyticus (溶藻弧菌)

二、分類地位

  Vibrio alginolyticus ( Gr.adj.lyticus 溶解;M.L. adj.alginolyticus澡膠酸的消溶【alginic acid dissolving),屬於弧菌科(Vibrionaceae),依照其特性、外型被分類於Bergey's Manual Volume 1Section 5(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弧菌))DNAG+C mol%45-47(Tm,Bd)

        Vibrio alginolyticus1961年由Miyamoto, NakamuraTakizawaz等人發現,當時命名為Oceanomonas alginolytica1968年時,由Sakazaki 將之命名為Vibrio alginolyticus1971Baumannet al.命名Beneckea alginolytica。後經證實發現Beneckea alginolyticaVibrio alginolyticus擁有相同的Strain ,故後來將之命名為Vibrio alginolyticus

三、自然棲息地

  在沿海及入海口的海水中可以發現其蹤跡,也出現在魚、蝦、貝類等海產動物的體表上或腸道內。對於高溫的環境較為喜愛,因此在夏季的海水中有大量增加的趨勢。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可以感染人類,所以在患者身上也可存在。

四、大小型態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弧菌);不會產生內胞子;沒有莢膜;長度約1.4~2.6μm,寬度約0.5~0.8μm。具有鞭毛(polar flagella),可以在液體培養基中移動;具有側鞭毛(lateral flagella),能在固體培養基上移動。

五、適合生長環境

  Vibrio alginolyticus為兼性厭氧菌,喜歡生長在鹼性環境下(pH6.0~9.0);因為生長過程必須有Na+離子的存在,所以需要培養在2~10%NaCl的環境下,而在含3%NaCl的環境下培養生長最好,是一種嗜鹽菌(halophilic)。生長的溫度範圍是5~43 ,生長最快的溫度為36 ,較喜好溫暖的環境。 

六、培養特性

  Vibrio alginolyticus的培養特性,在有 NaCl的環境才生長(3%長的最好),且可耐高鹽環境(10%NaCl)。且較能抗高溫,40也能生長。

1.增菌培養:Vibrio alginolyticus必須在含NaCl的環境才能生長,我們可以用添加了3% NaClBHIBrain-heart infusion)來做增菌培養。

2.分離培養:在分離培養Vibrio spp.的菌上,有一種特別為Vibrio spp.設計的培養基-TCBS(Thiosulfate-citrate-bile salt-sucrose) AgarTCBS Agar又被稱為Vibrio selective agar ,對人類的治病弧菌除了V. hollisae之外都會生長在TCBS上。Vibrio alginolyticus TCBS上會呈現黃色的菌落。

bile salt-膽鹽:抑制G(+)菌的生長,使G(-)的菌得以生長。

sucrose:利用sucrose醱酵的不同,使bromthymol blue 產生不同的變色,藉以區分。

七、致病性或應用

  此一弧菌可能造成在身體末端的傷口感染,不但造成傷口感染,還會造成軟組織及耳感染,且以男性居多,大都是從事海洋職業。另外,在人身上Vibrio alginolyticus會引起中耳炎、外耳炎、結膜炎及傷囗感染,有時引起敗血症。但是此菌不是一種高感染力的菌,並不會一接觸就造成感染,通常是在人體有傷口或是免疫力降低時才會發病。此菌也會造成鯛類、石斑、草蝦、斑節蝦的疾病,對於海洋動物也有些微的影響。

(本段節錄自http://www.tfrin.gov.tw/service/disease/method/bacteria.html#02-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魚類病理學
    全站熱搜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