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病名

病因

病徵

對策

赤鰭病

-Aeromonas hydrophila

-整年都有,春夏或秋冬交接溫度不穩定時易發生

-活動力減低,食欲不佳,藏匿水中

-重症患者於水面緩慢游動

-臀鰭、胸鰭之基部、體腹、背及側面皮膚及肛門部位泛紅,有潰瘍、浮腫或腹部積水的現象

-避免過量投餌,注意餌料鮮度,保持環境潔淨

-魚苗放養前要消毒(扶喃劑),水溫變動大時暫停投餌,流行期間飼料添加VitE

-病鰻燒毀,口服和藥浴兼治,飼料中加抗生素或磺胺劑

-若和水黴病併發不可用抗生素,抗生素會促進水黴菌增殖

赤點病

-Pseudomonas anguillarum

-冬末早春溫度較低時,尤其鹽度高的地方

-全身性出血,易發生於鰻體腹部的表皮下組織,血液表皮和黏液易剝落

-赤點病鰻胸鰭、尾鰭、肛門無明顯出血現象

-扶喃劑或新黴素,易生抗藥性

-對高水溫25℃以上抵抗性弱,可利用人工加溫方法提高水溫防止病害發生

潰瘍病

(肝腎病)

-Edwardsiella tarda

-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水溫變化不定時最易發生

-胸鰭基部及體側表面會顯現紅色變病(和赤鰭病易混淆)

-肝及腎形成潰瘍,波及該病灶之腹部肌肉導致壞死及體表潰瘍,並產生鰭部發紅及腸道發炎

-治療前先行分離菌株做藥劑感受性試驗,選擇感受性高的藥劑

-長效性磺胺劑或扶喃劑添加於飼料當中

爛鰓病

爛尾病

-黏液性細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

-長桿菌,發生於水溫較高的季節

-傍晚到隔日清晨病鰻無力遊移於水面上

-鰓部微腫,手指壓塞會有帶血或汙黃液體流出,翻開鰓蓋期內部已有潰瘍缺損的現象,大量細菌堆積於鰓薄板上

-潛伏一段時間後會造成鰭上皮組織及肌肉之壞死,發生爛鰭或爛尾的現象

-本病易引發其他細菌或水黴菌感染的併發症,成鰻爛鰓,幼鰻爛尾

-易在人工飼料飼養的池中發生,故改以天然餌料為飼可改善

-培養良好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如藍綠藻,保持良好水質

-扶喃劑Furazolidons 5~10 ppm(1公噸水+5~10公克)藥浴至少24小時

-磺胺劑100~200ppm投藥5~7

-藥浴口服兼施

黏液細菌性鰓病

黏液性滑走細菌

Cytophagasp,發生於10~4月的低水溫期

-鰻魚初感染時游泳會緩慢而食慾減退,鰓部不斷起伏呼吸困難

-病鰻鰓瓣會變形肥厚並且癒合,而變形棍棒狀,無潰損但尖端褪色,手指輕壓有待血液體流出,無潰爛現象和爛鰓病不同

-飼養管理為重,放養鰻魚過多代謝廢物過度殘留池塘易發生,宜加強池水循環,保持池水潔淨,盡早撈除死魚

-本病菌對抗生素及磺胺劑可能已產生抗藥性,而對氯黴素、四環黴素及鏈黴素呈高度感受性

弧菌病

Vibrio anguillarum

通常含鹽分的鰻池(可能由於使用感染該菌之海產魚絞碎的新鮮餌料)

-病鰻無力虛弱,遊疑水面,體表體腹側皮膚及其發赤充血或出血,軀幹患部皮膚隆起,周圈繞以充出血帶,然後轉為深潰瘍、瘡面偶有附著乳白色的滲出液,腸充血、肝腫大或出血

-如使用生餌應立即停止或加熱蒸煮後餵飼,設法改善水質

-本病之發生常是由於飼養密度過高或水質不良及有寄生蟲之誘因,發病時應用BKCHgamine 1~2 ppm藥浴及藥餌並用

-對於革蘭氏陰性菌有效之抗生素及磺胺劑都應測試後使用,目前已有多弧菌疫苗

水黴病

(覆綿病 水生菌病)

藻菌類Saprolegnia feraxSaprolegnia parasitica-冬季和早春的低水溫期,水溫25℃以下,25℃以上自動會消失,北部從11~3月水溫25℃以下感染機會大增

是屬於繼發性感染

-繼發性感染是指低水溫期由於魚體受傷或赤鰭病菌或寄生蟲的感染而引發水黴菌的感染,若伴隨水黴菌感染又有細菌之感染則鰻魚死亡加速,死亡率增加

-頭部、尾部、軀幹及鰭部有大量黴菌寄生而致患部皮膚及肌肉潰損,包被有棉絮樣的菌塊物

-體表組織嚴重壞死,菌絲侵入真皮或肌肉而漂浮魚體外之菌絲可見厚膜包被之囊胞子

-病鰻活動力降低,在水中緩慢漂流,使病徵清晰可辨

-本病感染皆發生於不健康、體弱或有受傷的魚體,故鰻線清池及搬運之不當會使魚受損易發生此疾病,必須使鰻魚保持健康不受傷

-低水溫期要小心處理,如果魚體有受傷現象可用0.5~0.8%之鹽水蓄養5~7天可減少水生菌侵襲程度

-孔雀綠及甲基藍十分有效,但其毒性大,會引起食品衛生之嚴重問題,若是繼發性感染則應先治好原發性疾病

-預防重於治療,若在低水溫期水溫變定激烈可在餌料中添加伕喃劑,預防赤鰭病發生,又平時餌料中添加脂溶性VitE0.5~1.0%可增加鰻魚抵抗力

-鰻線可經由下列處置預防

(1)鰻線放入池中馴餌前一定要經過伕喃劑之藥浴

(2)池子未放養鰻於前一定要消毒

(3)以絲蚯蚓馴養前,絲蚯蚓一定要經過2~3天的清洗,並且用伕喃劑藥浴後用水清洗才投餌

-本病治療上嚴禁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會助長黴菌的生長,加熱至25℃以上一段時間本病自然會消失

魚孢黴菌

海水及淡水鰻魚,病原為Ichthyophonus hoferi,由下雜魚而來

-病鰻體表黏液分泌物增加,有表皮脫落現象

-有肝、腎、軀幹腫脹的現象,病灶內有許多大小不等的白色孢囊

-無良好治療方法,平時要注意下雜魚品質

-可在飼料中加Mycosatin可能有預防感染之效

黴菌性鰓病

(鰓黴病)

引起此病為Branchiomyces sp 主要寄生於鰻魚鰓部微血管內,和水黴菌不同,主要發生在高水溫期,尤其是池內含多量腐敗的有機質,以及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時較易發生

-病鰻鰓部糜爛、缺損之病變,會被誤以為爛鰓病而用抗生素治療,反而加重病情

-病鰻外觀無特異病變,嚴重時鰓部會有大塊鰓板缺損,並有汙點斑

鰓瓣部分褪色而蒼白,除鰓外沒有其他器官特殊病變,罹病魚不攝餌,在水面緩遊,易死亡

-容易誤以為爛鰓病,必須先檢查病灶,確定是黴菌後再找對策

-魚飼料中添加Mycostatin或以0.5~1.0ppm之硫酸銅藥浴24hr

-罹病魚要撈取銷毀,對池子以消石灰消毒或日光曝曬,或設法改善水質

車輪蟲病

Trichodina(Cyclochaeta)屬之原蟲類寄生於鰓鰭及體表所引起的,病原蟲會在春天不潔淨的池水中大量繁殖,危害較法國鰻為大,而鰻苗及幼鰻易受感染

-本蟲多寄生於鰓、鰭及體表,但並不會侵入體內,在鰻苗多寄生於體表還有鰭,較大的鰻魚則是在鰓,有蟲體吸附的表面容易刺激寄生部位組織而分泌黏液,引起細胞之壞死,尤其寄生於鰓時,鰓瓣會附有黏稠樣物質並且充血,病魚缺氧浮頭,鰓蓋起伏次數增加,游泳乏力,攝食不良,容易死亡。

-常見鰭先端蝕化,容易感染其他細菌併發症,例如腐鰓病或水黴病而大量斃死。

-此病原繁殖力很強,發病之初應立即加以驅除及保持池水清潔

-本蟲不易完全根除,可再酌量消毒魚池

白點蟲病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纖毛蟲,具有馬蹄型核極易辨識。通常在水溫25℃時自動脫離鰻魚體,故法國鰻及美國鰻和南亞鰻較易受影響,一般發生於低水溫期

-養成鰻線時最易發生,病原寄生侵襲體表可見密生的白點,也會發生於鰓還有口腔的內壁,同樣可以見到白點狀的病灶。

-此病原會破壞組織,使表皮呈異常增殖肥厚的現象,進而組織壞死或出血。此纖毛蟲寄生於鰻體上,對鹹水之抵抗力相當強

-嚴重時會影響魚之索餌,魚體衰竭而死亡

-尚無有效驅蟲法

-可用甲基藍及福馬林抑制其繁殖,並降低對其他鰻魚的感染,但政府禁用甲基藍,故目前無有效驅蟲劑

-可提高水溫至25℃以上,經維持4~10天而加以控制

-發生此病時,一方面尋求針對本病原的對策,另一方面也必須要防止其他疾病如細菌之感染,可用硝基畉喃藥浴防止細菌性疾病

杯狀蟲病

周邊纖毛蟲的一種杯狀蟲

Ambiphray寄生於鰻魚鰓部或體表而引起病害,通常和水質不良有密切關係

-杯狀蟲會大量寄生於鰓部,導致鰻魚攝食不良,尤其是有機質過高時會促進杯狀蟲繁殖,大量寄生於鰓部刺激鰓組織增生及黏液過多分泌,導致鰓薄板肥厚影響正常功能

-歐洲鰻較易發生

-水質不良的時候要設法換水

-可用一般原蟲驅蟲藥來改善

毛管蟲

Trichophrya sp毛管蟲

發生於法國鰻

-影響法國鰻的鰓部,損害鰓組織

-通常發生於高水溫期,使魚呼吸困難而行動遲緩,攝餌不良而影響生長,通常不至死亡

-0.3~0.8ppm(1立方公尺水含0.3~0.8c.c.)之有機磷藥劑如蒂特松、馬速展等,藥浴12hr後,換水飼養一星期以後再一次施藥,連續幾次後可使病情減輕,但無法完全驅蟲

爛節病

(凹凸病)

微孢子蟲

Plistophora anguillarum

孢子蟲侵入魚體後移行至肌肉而引起肌肉組織之病變。主要侵襲骨骼肌,病勢緩慢,要等一段時間才會有病徵

-感染初期無顯著外觀病徵,只能由肌肉組織切片看到病原體

-感染中期體表出現大小不規則的白斑,隨後變成乳黃色

-病情嚴重後會有相當程度的肌肉潰瘍變質,使魚的軀幹呈現不規則的凹凸現象

-病鰻尚可正常攝食,也有相當程度的成長,卻已失去商品價值,手摸罹病魚凸部堅實凹部柔軟,柔軟部切開可看到肌肉已崩壞,並有白色乳狀物,顯微鏡底下可見大小不等孢囊寄生

-目前為止尚無治療方法,僅可盡量防止發生

-購買鰻苗的時候應該小心觀察避免買到感染者,飼養時避免密度過大,保持水質良好,如果發現有病鰻要立即撈除燒毀

-孢子蟲可以在水中及土中生存,所以放養前要先翻土曬乾並用50~100ppm之漂白粉以每分地(300)20~25公斤要量加以噴灑全池消毒,然後將水灌至滿水位約一星期再將水排除,然後曬乾

黏液孢子蟲

Myxidium sp之孢子蟲

寄生於表皮或深層及內臟組織,終年皆可見,主要發生於4~9月的高水溫期

-黏液孢子蟲寄生魚皮膚引起白點或白霧狀體表,又稱為白雲病

-寄生於腎臟,嚴重會造成腎臟之腫脹

-寄生於鰓則鰓瓣會有細小密生白點,通常會在鰓薄板微血管頂端形成孢子囊

-這種病不會引起魚死亡,病鰻也不會有食慾減退的現象,過一段時間後病灶會自然痊癒

-本病之孢子耐多種藥物,故感染本病一般皆不採用藥物治療

-感染此病的魚最好要隔離管哩,並注意維護池水的潔淨,通常經過一個月蟲體自行脫落後病灶會自癒

指環蟲病

吸蟲類指環蟲(卵生)

Dactylogyrus所寄生而引起,為鰻魚最重要的鰓寄生蟲之一,全年都會發生,尤其高水溫期易生殖而且蔓延很迅速

 

 

-鰓是指環蟲最主要的寄生部位,罹病於外觀無顯著差異,但遊速緩慢,鰓蓋起伏快速,索食不良,體呈衰弱

-病鰻鰓部分泌物增加,多數蟲體寄生時鰓葉滿佈黏稠物而呈現暗灰色

-亦有其他併發症,如腐鰓病及水黴病的感染,一但有併發症會造成鰻魚大量死亡

-本蟲之驅除以0.3~0.5ppm之有機磷劑(馬速展、地特松等)進行48小時以上的藥浴可得相當之效果

-另外以10~15ppm之食鹽藥浴20分鐘也有效果

-法國鰻較易得此病,因此最好每隔15~30天定期施藥藥浴

三代蟲

除指環蟲外的另一種普遍寄生鰻魚鰓及體表的單世代吸蟲病,病原是三代蟲Gyrodactylus,型態和指環蟲接近(胎生 蟲體內部有一個橢圓形的胎兒,胎兒又孕育下一代)

-寄生於鰓,用大錨鈎及吸盤周圍的小鈎鈎住組織,並隨著蟲體的伸縮運動而刺激並破壞附著的鰓組織

-嚴重的寄生病例可以見到鰓部黏液分泌異常,表面沾附較黏稠的汙物,使魚的鰓部失去作用,引起呼吸困難,尤其是在池水惡化時會有其他病原併發症感染,易造成大量死亡

-本蟲之驅除以0.3~0.5ppm之有機磷劑(馬速展、地特松等)進行48小時以上的藥浴可得相當之效果

-另外以10~15ppm之食鹽藥浴20分鐘也有效果

 

鰾線蟲病

線蟲類Anguillicola globicepsA. crossa,感染鰾而引起,法國鰻叫日本鰻容易感染

-鰾內寄生蟲數目不多時魚體部會有任何異狀

-但是鰾內寄生太多蟲體時則病鰻食慾減退,甚至停止索餌,鰾會有發炎的現象及肛門可見明顯之紅腫而至腸道有外翻突出體外的現象,使蟲體之一部分暴露於外,除外觀商品價值受影響之外,易受其他病原侵襲而死亡

-本病無有效的驅蟲劑,但因中間寄主為橈腳類,而此類浮游生物可以用有機磷類如地特松等將之消滅

-加強培養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減低動物性浮游生物的量也可以防止本病發生

-池塘放養前要先以漂白粉消毒,購入鰻苗時先檢查是否有寄生蟲感染

錨蟲病(針蟲病)

錨蟲病為由寄生性橈腳類Lernaea parasiluriL. cyprinecea之感染所引起。當氣候進入春季時,越冬之雌雄蟲開始成長交配產卵,一直到晚秋水溫下降而進入冬季止皆為繁殖季節,此期間會有好幾次繁殖世代

-錨蟲之雌雄蟲皆附於魚體交尾,交尾後雄蟲即死亡,而雌蟲則將頭部穿入

-錨蟲僅限於寄生鰻魚之體表,下顎部或口腔內(後兩者較多)。患部組織常可見出血點,若寄生的蟲體過多,會引起口腔閉合之障礙,使得罹病魚無法索餌,而形衰弱造成死亡,會有其他病原併發感染死亡率增高

 

 

 

魚體組織而營固著之寄生

-水溫回升的早春應注意本病之發生,如果能早期發現病情可使用有機磷類如農藥地特松0.3~0.5ppm來藥浴。這些有機磷類病不能殺死或驅除魚體上的親蟲,因此於感染嚴重的池中施用此藥物時必須每隔7~10天施用一次,連續施藥5~6次,如果只是輕微感染或防治則施藥2~3次即可

瓣鈎幼蟲寄生病

淡水產二枚貝(Cristaria)的幼蟲,瓣鈎幼蟲(Glochidium)寄生於表皮組織而引起,若其他病原如細菌或水黴菌病發感染則會引起鰻魚的死亡

-鰻魚感染本蟲可在體表、鰭、鰓部見白色或灰白色的小囊狀物,囊內可見不同蛻變期之幼蟲,罹病的鰻魚甚少直接因本蟲寄生而死亡,除非魚鰓部有多數瓣鈎幼蟲之感染時才會因窒息而致死,一般病鰻食慾減退,魚體衰弱

-驅除此幼蟲無適當藥劑,要注意防止二枚貝入侵魚池內,本幼蟲寄生於魚體經過2~3個月的變態就會自行脫離魚體,因此在魚體受侵襲期間若無其他之感染則不會死亡

-本幼蟲入侵魚體之一小段期間,因為適逢低水溫期而病發了水黴菌,故而引起死亡

鰓腎炎

冬季在日本之養鰻場皆有此病發生,罹病鰻魚之鰓及腎呈現異常之病徵,而後每年冬季低水溫期揭發現此病,病原尚未完全確定,由於病鰻血液中有嚴重的氯離子減少現象,故認為可能是中毒

-病鰻一般在外觀上有明顯的脫水特徵病變,及腹部中央線下凹,偶而會有體表變紅的現象,鰓薄板因為上皮層增生而使其變形或癒合,鰓絲變厚甚而鰓弁成棍棒狀,病鰻會有腎臟腫大或出血現象,腎臟主要城玻璃樣小滴之退行性變化

-由於病因尚未完全確定,故未有防治上之良策

-冬季低水溫期應避免過度密集養殖,以防止池水變劣

-由於病鰻血液欠缺氯離子,故可以千分之5~10食鹽水漫浴病鰻

 

氣泡病

由於水中氧氣及氮氣之過飽和而於鰻魚體內形成氣泡而引起氣體栓塞的疾病稱為氣泡病

 

-本病多發生在高水溫期,當池水浮游生物密集、氣候炎熱,陽光充足時可見本病,-某些地下水因土壤中含多量之硝酸鹽或硝化物,而造成大量過飽和狀態的氮氣

-循環系統的水槽中因用幫浦加壓送氣入水中造成過飽和之氮氣而引起氣泡病

-某些鰻池因為浮游植物(湖靛)太密,而把水車放置低於水面,此時打水所打出的氣泡腎小,也容易產生氣體過飽和

-本病易發生於鰻苗或幼鰻,可於頭部、鰓蓋、鰭、及眼睛見到氣泡,尤其將魚朝向陽光時氣泡更明顯

-病鰻行動遲緩,浮游於水面,若不改變養殖條件會死亡

-一旦發現有氣泡病發生,則應立即住水,並加強曝氣,即利用水車在水面打大氣泡

-地下水若氮氣過高則應將池水充分曝氣,以防本病

-夏季湖靛過濃時,則應施行定期注水

-隨時注意池水之酸鹼值(ph),以了解湖靛是否過濃,做為防止氣泡病的指標

穿孔症(孔穴症)

本病病因不明,由過去的病例中可以分離到鰻魚凹凸病原、赤鰭病、原潰瘍病原及一些腐生菌

-本病多見於成鰻,輕症者僅見部分體表呈白斑狀及數個小潰瘍,重者有大小不一的潰瘍灶,切開肌肉位於近內臟的肌肉有壞死現象

-本病病因不確定,故無良策可取。輕症者可另至於小魚池行隔離治療,此時應檢查病鰻,若發現凹凸病原之微孢子蟲則應全部燒毀,若無微孢子蟲,則可以赤鰭病及潰瘍病之治療方法處理

腹水病

腹腔淤積很多漿液稱為腹水病,可能因為心衰竭引起全身性循環障礙或者因持續性中毒而破壞肝細胞機能使之硬化以及腎機能不全等

-病鰻外觀上腹部膨脹,體呈灰白色,鰭部會有變紅現象,切開腹壁、腹腔淤積多量腹水,此腹水可能為膠狀其顏色呈枯草色、黃綠色而至墨綠色

-病鰻行動緩慢在水面搖晃漫遊而不攝餌,除非由病原菌感染而形成的腹水症,否則病鰻並不立即死亡

-本病成因很多故對策不同,必須有了病因診斷才能談得上對策

-肝硬化所引起則必須檢討所使用的餌料而改換品質良好的餌料

-若由赤鰭病或潰瘍病所引起之腹水病則依此兩種病之處理對策即可

-本病的最佳防治之道為強化飼養及水質之管理

開口病

鹿港地區養鰻場曾發現一種病因不明,引起病鰻張口不合而不能攝餌的疾病,稱為開口病

-本病多見於成鰻,病鰻常於池邊緩游,不攝餌,並且開口不合,其吻部前端因紅腫而變形略縮短,時常上顎長於下顎。

-病鰻有時有肝臟因飢餓而呈脂肪變性萎縮之現象,並於吻部有水黴菌感染

-本病病因不明,故無良好對策可行,病鰻並無痊癒之可能,故一旦發生請將病鰻送至研究機構,以期對本病有深一層之認識才能談得上防治,否則要撈出燒毀以防止疾病蔓延

中毒性鰓血竇形成及黏液過多分泌症

因為水中含有超量之刺激性化學成分,因而引起鰓及皮膚組織之病變,此類病因物質包括蠻於本身即鰻池各種浮游生物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如含氨氮或亞硝酸等在池中排除不良,硝化不全或因密飼而造成,又高濃度之消毒藥或治療用藥物易因使用不當

-常見的病變為鰓部微血管之血竇形成,及皮膚之過多黏液分泌,倘毒物濃度增加或作用時間過長則可造成鰻魚之死亡

-先找出病因,再取對策。如為池中含過量之刺激性化學成分,則應即刻換水,在藥物使用上要特別小心,以避免因藥物濃度之誤算而引起本病

維他命、胺基酸等營養素缺乏症

(1)鰻魚vitC缺乏症:鰻魚等於缺乏vit時常有脊椎骨骨折等狀況

(2)鰻魚vitE缺乏症:一般vitE極少發生缺乏,為養殖戶在使用冷凍鮮魚餌摻合鰻魚飼料時,用到油脂酸敗之冷凍魚,則可能造成飼料中vitE被破壞,造成積熱之岑克氏變性與壞死,及肌肉纖維成玻璃樣,腫脹無橫紋與發生斷裂及細胞質溶化並呈顆粒樣,同時有炎症細胞浸潤

(3)胺基酸缺乏症:脊椎彎曲(Scoliosis)、脊椎下凹症(Lordosis)

-檢討其病因,針對缺乏而在飼料中添加足夠的維他命或品質良好的蛋白質,並注意不可使用不新鮮之生魚餌餵食

arrow
arrow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