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科重點

  • 魚類生理學
  1. 滲透壓調控:包括滲透壓器官之細胞組織構造特性與機能,及魚類在不同環境下之滲透壓調控機制。
  2. 內分泌與生殖系統:魚類的內分泌系統與作用,魚類的生殖生理與性別調控。
  3. 循環系統:魚類整體循環系統的組成與特性、心臟構造與機能,循環系統與心臟功能之調控與交互作用。

 

  • 魚類病理學
  1. 水族生物的生存環境、養殖設施疾病管理(包括適應及緊迫等相關課題),以及水族免疫學。
  2. 各種水族疾病的狀況,一些目前常見的或是新興的重點魚類疾病或是特定病原(包括各種細菌性疾病、病毒性、黴菌性及寄生蟲疾病)的病因、病徵及病理。
  3. 水族防疫及疾病防治方法,包括養殖管理,及藥物、生物製劑、免疫賦予劑與各類疫苗之使用

 

  • 水產養殖
  1. 水產養殖環境的管理:包括養殖環境與其自然生態的變化、水質與底質管理、餵飼管理、健康管理與收獲管理,以及目前很重要的因應極端氣候的養殖管理。
  2. 水產養殖生物的繁養殖技術:包括遺傳育種、繁殖與育苗的過程,尤其是現在臺灣主要養殖種類,比如說石斑魚或是一些新興魚種的繁養殖技術。
  3. 各種類型養殖,包括傳統養殖、箱網養殖、循環水養殖、生態養殖與有機養殖方法,以及發展趨勢與管理。

 

  • 水產概論
  1. 國內外水產業之發展趨勢:目前國際上水產養殖的變遷與發展趨勢,各種國際漁業組織及其漁業管理。
  2. 水產品生產履歷制度以及水產食品衛生安全管理之發展趨勢,或是一些國內目前正在推動的包括HACCP或是GAP優良養殖場認證等。
  3. 水產資源利用、保育與漁業管理政策:水產資源之永續利用,水產生物資源之開發利用與管理規範,另外還有這些水產生物資源拿去做加工後的一些製造技術及食品衛生管理。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水產育成飼料之種類

        目前台灣常用之水產飼料有:()生鮮餌;()粉狀飼料;()濕式粒狀飼料;()沈水性粒狀飼料;()浮性粒狀飼料。各有其優缺點(2.),以下分別介紹各種飼料之特性:

()生鮮餌

        季節性的下雜魚經絞碎後的產物。本省在早期的鰻魚養殖及目前一些高價海水魚的飼養均以此法餵食,優點為價格低、誘餌性強、易被養殖對象接受。缺點為:1.因季節變化供應不穩定,且營養成分 (如脂質) 變化大;2.生鮮魚需冷凍設備保存,且解凍麻煩,不慎會造成細菌繁生,容易腐敗而形成養殖對象的病變甚至死亡;3.維生素B CE及葉酸不足,因此日本在以生鮮餌餵食鰤魚時均添加維生素混合物來補充營養的不足;4.準備費時、費力且易造成水質惡化,影響養殖物的健康,此曾在日本夏季箱網養殖時造成內灣的氨上升及溶氧下降,使得魚類抵抗力降低而罹病死亡。

()粉狀飼料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水產育成飼料之使用

        人工飼料是集約式養殖不可或缺的,而正確的餵養能使飼料更有效地被利用,不但能避免飼料的浪費,且能減少殘餌污染水質。養殖系統的管理常受到環境因素、技術因素、及經濟因素的限制,因此、飼料的選擇、投餌方式、投餵量、及投餵次數等的配合,對於整個養殖的成功與否具有重大影響。若不瞭解水產生物攝餌習性的基礎知識,就無法合理地經營養殖事業,水中生物的攝餌行為及對餌料的嗜好性非常複雜,各種內在因子和外在因素相互關連著。本節主要探討飼料的投餵管理及貯存。

(一)飽食量

        生物一次滿腹的攝餌量稱為飽食量,各種水產生物由攝食到滿腹的時間因種類及體型大小而不盡相同;以蝦為例,約為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一般而言,飽食量是隨著體重的增加而成直線性上昇。攝餌習性對飽食量的影響頗大,如斑節蝦為夜行性,其夜間攝餌量較白天為大;而石斑魚對沈於池底的飼料不喜撿食,但黑鯛卻又屬於沈底攝餌。另外,養殖物對飼料的習慣與否、健康狀態與飼料的投餵方法及投餵次數等,都能使養殖生物的攝餌活動及攝餌量發生變化。

(二)環境因素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泡病

前言:

        所謂氣泡病就是養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過飽和而進入魚體栓塞在組織內的疾病。導致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過飽和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地下水含有過和氮氣,沒有經過充分曝氣,立即導入池中,或者是池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過多,經日光照射,產生大量氧氣使得溶氧過高。這些氣體一旦進入魚隻組織中,會因栓塞位置的不同而引起各種症狀與病變,如呼吸困難,突眼、貧血,甚至死亡。氣泡病易發生於夏季高水溫期,死亡率一般低於5%,但急性病例可造成魚苗100%的死亡率。

病因:

        過飽和的氮氣與氧氣是引起氣池病的主因,其他溶於水中的氣體尚有氫氣與二氧化碳等,但是含量較少,且二氧化碳進入血中之後多數會與鈣鹽等結合,因此不易形成氣泡阻塞血管。在台灣多數水產養殖的水源是地下水,若將地下水(尤其是深度超過90公尺)抽出後直接導入魚池中,而沒有經過減壓是曝氣處理,會使地下水中的氮氣迅速被釋出,進入魚體組織內而發病。這時地下水中含氮量不一定過飽和,而是因為沒有曝氣或減壓所造成。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效讀書方法」的四個要素:

1.預習

預習是一個蠻有效的讀書方法;但是不是必要的。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預習的話,就盡量將每一科都先讀過,如果有問題,上課時就可以舉手發言,這樣,不但可以減少之後複習的時間,還會對課本的內容有更深的印象。

2.理解

理解是讀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卡,數學和理化是特別需要理解的科目,如何理解呢?就是在老師上課的時候要專心聽且要勇於發問,不要因為面子的問題而不敢發問,因為,如果你沒有理解,其他有關連的事情也就跟著無法跟著理解了,最後整張考卷就只有幾個基本題會而已,成績就跟著下降。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申論題的準備及解題技巧★★ 
要訣1:蓋屋先搭鷹架-條列化的章節大綱
  

申論題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的程度及統合的能力。因此準備申論題時,必須先了解整體架構,再找出重點精讀,歸類及比較是必要的功夫,經過整理後的大綱更是幫助記憶的法寶。蓋屋得先搭鷹,別只顧著埋頭砌磚,沒有鷹架支撐,磚是砌不了多高的。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泛池發生原因及解決方法:

  從研究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水中溶氧量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增減。一般在夏天由於水溫升高、蒸發快,再加上魚蝦代謝率增加,造成水中溶氧量較少;反之,冬天水溫較低、魚蝦代謝率降低,故水中溶氧量較高。如果水中溶氧量降低到某一限度以下時,即會影響到
魚類的生長,我們稱為臨界水溶氧(limiting oxygen level),此時魚類並不會死亡,但若水中溶氧繼續降低到不能滿足魚類生理上最低需要時,則往往因室息而導致死亡,我們稱為致死水溶氧(oxygen threshold),致死水溶氧依魚蝦種類、環境、水溫等等因素而異,如草蝦致死水溶氧為0.3cc/l,淡水長臂大蝦之致死水溶氧平均為1.5ppm,通常稚蝦致死水溶氧比成蝦為低。當水中溶氧減少到一定程度時,魚類會感到呼吸困難而游到池表層,將口伸出水面吞取空氣,這種現象即所謂的浮頭。一般說來,魚類在黎明時最易浮頭,不過通常沒有什麼危險性,因為天一亮,水生植物就開始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溶在水中,此為水中溶氧最主要的來源,但是在夜間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仍需進行呼吸而消耗氧氣,如此水中溶氧逐漸降低,到天亮前水中的溶氧量必然降至最低限度,這就是為什麼魚類浮頭的現象多發生在清早日出之前的緣故。如果魚池在上半夜或半夜後魚就開始浮頭,這表示池中嚴重缺氧,此時若不及時搶救,會造成養殖魚類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這種現象稱為泛池。泛池發生的季節通常在7~9月間,天氣悶熱、氣溫上升、氣壓下降或大雷驟雨情況下,最易在半夜發生,此時全池的魚多狂奔衝撞、橫臥水面,奄奄一息。由於此時魚類肚皮朝上,故又稱為泛白,如不急救,有引起全池魚類死亡的危險。

  一般防治方法: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產概論專題報導:海洋牧場的定義

作者 陳一鳴任教於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


「牧場」的定義是為了放牧家畜而設置的土地,「海洋牧場」顧名思義該「土地」指的是海洋,在海洋中不可能放牧家畜,故放牧之對象應該是海洋中的生物,一般來說是指魚、蝦、貝類等生物。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魚病專題報導:淺談魚類的免疫反應及其在魚病防治上的應用

林清龍(國立嘉義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

自從 1796年人類的天花(small pox)感染以免疫方法加以控制以後,免疫方法就被利用來控制傳染性疾病,至於魚類的免疫則一直沒有人研究,一直到了1903年時,在鯉魚的血液中,證明有對細菌產生凝結反應的抗體存在時,才開始它的研究。在1960年時有關魚的免疫研究報告很少,在這60年代的10年期間,均注重在魚類的免疫學方面的研究,其中大部分專注在演化過程的研究,僅一少部分的研究學者才專注在養殖漁業中,所發生的某些擾人的疾病,找出有效的控制方法。 

在動物的演化過程中,已反應在幾種不同的基本生物學上。毫無疑問的,免疫反應顯現出一種保護機制。對動物而言,演進一個有效的免疫能力,則對該生物而言就能在其所生存的環境中活存下來,而無法演進者就會死亡而被淘汰。魚類是最原始的脊椎動物,同樣地牠們也必須發展出一個有效的免疫系統,而該系統的反應,足以保護牠們,免受其他各種不同的微生物與寄生蟲的侵害。魚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與異質體系結構下,對每一種狀況下均發展出可接受的免疫反應機制。生活在冷水域的魚種,由於病原的繁衍期間長久,而不需要一個有效的免疫反應。如果細菌繁殖的時間,要是緩慢到不會傷害到寄主的話,在魚體內血液中可允許某些病原菌的存在。一般而言,如果魚生存在養殖池中(在這種環境下病原很容易傳染)及高溫的環境下,由於病原菌能快速的繁生,此時魚就需要一個具更高效能的免疫反應系統。因之,魚類已發展出免疫力差異很大的物質、細胞及器官。 

文章標籤

aquacultur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